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言 | 第6-17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6-8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8-11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四、主要概念的分析 | 第12-17页 |
第二章 新市民培育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意义 | 第17-21页 |
一、有助于提高新市民的素质 | 第17-19页 |
二、有助于优化城市化的过程 | 第19-20页 |
三、有利于和谐社会中新农村的建设 | 第20-21页 |
第三章 新市民个体发展状况分析 | 第21-30页 |
一、从实例看新市民对人生、对生活的态度 | 第22-23页 |
二、新市民如何看待知识 | 第23-24页 |
三、新市民学习动力因素分析 | 第24-28页 |
四、从新市民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看新市民的进修 | 第28页 |
五、呈现新市民如何学习的两位新市民的学习经历 | 第28-30页 |
六、从社会分层看新市民学习后的收获 | 第30页 |
第四章 新市民群体培育的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 第30-37页 |
一、认识上尚不到位 | 第31-32页 |
二、管理重心不突出 | 第32页 |
三、新市民的培育活动缺乏针对性 | 第32-34页 |
四、新市民培育中的师资队伍状况 | 第34-35页 |
五、新市民培育中务虚不务实 | 第35页 |
六、新市民培育中缺乏科学思想的指导 | 第35-36页 |
七、企业教育的局限性 | 第36-37页 |
第五章 改善新市民培育的措施 | 第37-48页 |
一、注重关于新市民的制度的建设 | 第37-39页 |
二、科学理念的引导 | 第39-43页 |
三、提高领导者的重视程度,加强政府对新市民培育的督导力度 | 第43-44页 |
四、加大政府在新市民培育上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 第44页 |
五、重视社区文化建设,提高新市民的归属感 | 第44-45页 |
六、服务、管理、培育三结合 | 第45页 |
七、调整社区的师资队伍 | 第45-46页 |
八、加强新市民培育的针对性 | 第46-48页 |
结束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后记—感恩的心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