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大气科学(气象学)论文--天气学论文--热带气象论文

我国近海热带气旋强度突变的机理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2页
第一章 引言第12-30页
   ·研究意义第12-14页
   ·研究进展第14-18页
   ·研究内容第18-20页
   ·研究特色第20-21页
   ·论文结构第21-23页
 参考文献第23-30页
第二章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气候特征第30-44页
   ·引言第30-31页
   ·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统计特征第31-36页
     ·统计特征量第31-32页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第32-33页
     ·月际分布第33-34页
     ·日变化第34-35页
     ·区域分布第35-36页
   ·各类发展类型热带气旋第36-42页
     ·各类热带气旋发生频率和强度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第38-39页
     ·各类热带气旋发生频率和强度的月际变化第39-41页
     ·各类热带气旋发生频率的区域分布第41-42页
   ·结论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44页
第三章 我国近海热带气旋强度突变的垂直结构特征第44-60页
   ·前言第44页
   ·资料及分析方法第44-45页
   ·合成低空急流的结构第45-49页
   ·环境风场垂直切变第49-50页
   ·散度场第50-52页
   ·涡度第52-53页
   ·位涡第53-54页
   ·高低层相对涡度差第54-56页
   ·结论和讨论第56-58页
 参考文献第58-60页
第四章 我国近海热带气旋强度突变中动能的变化特征第60-70页
   ·引言第60页
   ·计算方法第60-63页
     ·辐散风和旋转风的计算方法第60-61页
     ·辐散风、旋转风动能方程及其意义第61-63页
   ·在热带气旋强度突变过程中动能的变化第63-66页
   ·在热带气旋强度突变过程中区域平均动能的变化第66-68页
     ·区域平均动能的变化第66-67页
     ·区域平均涡动动能的变化第67-68页
   ·结论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0页
第五章 我国近海热带气旋强度突变的热力特征第70-96页
   ·引言第70页
   ·水汽分布第70-71页
   ·水汽输送第71-76页
     ·计算方法第71-72页
     ·水汽通量分布第72-73页
     ·水汽输送第73-74页
     ·水汽通量散度第74-76页
   ·热量和水汽收支第76-83页
     ·计算方法第77-78页
     ·视热源Q_1 和视水汽汇Q_2 的变化第78-83页
   ·非绝热加热对热带气旋强度突变影响的诊断分析第83-91页
     ·垂直非均匀加热第85-86页
     ·水平非均匀加热第86-88页
     ·上升运动和热源第88-89页
     ·涡度平流作用和β效应第89-90页
     ·全型垂直涡度局地变化第90-91页
   ·结论第91-94页
 参考文献第94-96页
第六章 超强台风“桑美”(0608)近海突然增强的机理研究第96-116页
   ·引言第96页
   ·超强台风“桑美”简介第96-98页
   ·资料及方法第98-99页
   ·台风强度突变与高压演变关系第99-101页
     ·南亚高压与台风强度突变第99-101页
     ·副热带高压与台风强度突变第101页
   ·强度突变的动力和能量作用第101-108页
     ·环境风场垂直切变对台风强度突变的影响第101-103页
     ·散度第103-104页
     ·涡度第104-105页
     ·角动量第105-107页
     ·动能第107-108页
   ·强度突变的热力作用第108-114页
     ·视热源和视水汽汇第108-110页
     ·垂直非绝热加热第110-112页
     ·水汽输送第112-114页
   ·结论和讨论第114-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16页
第七章 我国近海热带气旋强度突变过程的数值模拟第116-152页
   ·引言第116-117页
   ·中尺度非静力模式系统PSU/NCAR MM5 V3.5简介第117-120页
     ·模式简介第117页
     ·侧边界条件和上边界条件第117-118页
     ·多重嵌套方案第118页
     ·四维同化资料方案第118页
     ·物理过程第118-120页
     ·Bogus 技术第120页
   ·试验方案第120-122页
   ·试验结果分析第122-149页
     ·路径和强度第122-125页
     ·强度突变与高压演变关系第125-127页
     ·散度第127-128页
     ·涡度第128-129页
     ·环境垂直切变第129-130页
     ·水汽输送第130-132页
     ·涡旋合并第132-139页
     ·地形对台风影响的敏感性数值试验结果分析第139-145页
     ·凝结潜热对台风影响的敏感性数值试验结果分析第145-149页
   ·结论第149-150页
 参考文献第150-152页
第八章 我国近海热带气旋强度突变的非线性机理探讨第152-202页
   ·非线性动力系统与突变现象第152-158页
     ·非线性动力系统第152-156页
     ·突变现象分析第156-158页
   ·动能对台风发展的发展作用第158-177页
     ·台风发展的物理因子第158-170页
     ·台风各区发展的物理因子第170-177页
   ·加热对台风发展的作用第177-184页
     ·基本方程第178-180页
     ·物理因子对台风强度影响的定性分析第180-184页
   ·环境场对台风加强的影响第184-195页
     ·模式第184-188页
     ·非线性平衡态第188-189页
     ·非线性平衡态的稳定性第189-190页
     ·结果分析第190-195页
   ·台风强度突变分析和理论模型第195-200页
     ·模式第195页
     ·系统的平衡态第195-197页
     ·数值计算分析第197-198页
     ·理论模型第198-200页
 参考文献第200-202页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第202-207页
   ·结论第202-205页
   ·我国近海热带气旋突然增强机制第205页
   ·讨论第205-207页
致谢第207-209页
个人简介第209-21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和出版的论著第210-211页

论文共2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HvS/TPK基因的表达分析及反义HvS/TPK基因向小麦易位系92R137中的导入
下一篇:阿斯匹林对人大肠癌细胞Lovo增殖和凋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