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2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2-34页 |
| 第一章 植物抗病反应中的分子识别与信号传导 | 第12-24页 |
| 1 宿主对病原激发子的识别 | 第14-19页 |
| ·"基因-基因"学说 | 第14页 |
| ·R基因 | 第14-17页 |
| ·R基因产物与Avr基因产物的互作 | 第17-19页 |
| ·非专化性激发子的受体 | 第19页 |
| 2 蛋白磷酸化在信号传递中的核心作用 | 第19-20页 |
| 3 离子流冲和氧爆发 | 第20-21页 |
| 4 植物抗病反应中内源次级信号分子 | 第21-23页 |
| ·水杨酸(SA) | 第21-22页 |
| ·乙烯和茉莉酸(JA) | 第22-23页 |
| 5 展望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转基因小麦的研究进展 | 第24-34页 |
| 1.小麦遗传转化受体系统的建立 | 第24-25页 |
| 2.小麦遗传转化的主要方法 | 第25-30页 |
| ·基因枪法 | 第25-26页 |
| ·根癌农杆菌介导法 | 第26-27页 |
| ·花粉管通道法 | 第27页 |
| ·低能离子束介导法 | 第27-28页 |
| ·电激转化法和PEG转化法 | 第28-30页 |
| 3 小麦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 第30-32页 |
| ·抗除草剂转基因小麦 | 第30-31页 |
| ·抗病虫转基因小麦 | 第31页 |
| ·抗逆转基因小麦 | 第31页 |
| ·品质改良 | 第31-32页 |
| 4.小麦转基因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展望 | 第32-34页 |
|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 第34-66页 |
| 第三章 基因HvS/TPK的表达分析及其生物信息学研究 | 第34-55页 |
| 引言 | 第34-3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9页 |
| ·材料 | 第35页 |
| ·实验方法 | 第35-39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52页 |
| ·HvS/TPK的表达分析 | 第39-42页 |
| ·HvS/TPK的表达受白粉菌诱导 | 第39-40页 |
| ·HvS/TPK不参与抗赤霉病反应 | 第40页 |
| ·HvS/TPK不响应高温和高盐胁迫 | 第40-41页 |
| ·HvS/TPK在水杨酸和乙烯利处理下的表达 | 第41页 |
| ·HvS/TPK受H_2O_2诱导表达 | 第41-42页 |
|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2-44页 |
| ·重组蛋白His-HvS/TPK表达条件的优化 | 第44-46页 |
| ·IPTG诱导浓度对重组蛋白His-HvS/TPK表达的影响 | 第44-45页 |
| ·不同诱导时间对表达产物产量的影响 | 第45-46页 |
| ·不同温度对表达产物产量的影响 | 第46页 |
| ·重组蛋白His-HvS/TPK提取与简单纯化 | 第46-47页 |
| ·HvS/TPK的生物信息学研究 | 第47-52页 |
| ·核酸序列比对与氨基酸序列比对 | 第47-49页 |
| ·蛋白HvS/TPK激酶活性区域功能基序的预测及该区域的三维结构模型的预测 | 第49-52页 |
| 3 讨论 | 第52-55页 |
| ·基因HvS/TPK的表达分析 | 第52-53页 |
| ·重组蛋白His-HvS/TPK的表达 | 第53页 |
| ·基因HvS/TPK功能的生物信息学预测 | 第53-55页 |
| 第四章 反义HvS/TPK基因向抗病材料92R137中的转化 | 第55-66页 |
| 引言 | 第5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5-60页 |
| ·材料 | 第55页 |
| ·实验方法 | 第55-60页 |
| ·材料准备 | 第55页 |
| ·培养基 | 第55-56页 |
| ·质粒载体的提取、验证与转化 | 第56-57页 |
| ·基因枪轰击转化 | 第57页 |
| ·抗性愈伤筛选及植株再生 | 第57-58页 |
|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鉴定 | 第58-59页 |
| ·T_0代植株的抗病性鉴定 | 第59-60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0-63页 |
| ·表达载体的鉴定 | 第60-61页 |
| ·抗性愈伤组织筛选和植株再生 | 第61-62页 |
| ·再生转基因植株的分子鉴定 | 第62-63页 |
| ·转化结果的统计 | 第63页 |
| ·田间发病鉴定 | 第63页 |
| 3 讨论 | 第63-66页 |
| ·影响基因枪介导的小麦遗传转化的因素 | 第63-64页 |
| ·影响转化植株获得的因素 | 第64页 |
|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检测手段 | 第64页 |
| ·反义RNA技术的应用 | 第64-66页 |
| 全文结论 | 第66-67页 |
| 附录 | 第67-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85页 |
| 致谢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