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选官制度的变迁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7-13页 |
| ·选题缘起 | 第7-8页 |
| ·学术史回顾 | 第8-13页 |
| ·国内学者研究概况 | 第8-11页 |
| ·国外学者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 第2章 鲜卑代国用人的初步标准 | 第13-15页 |
| ·猗(?)、猗卢时代的用人 | 第13-14页 |
| ·什翼犍时代的用人 | 第14-15页 |
| 第3章 北魏前期的用人 | 第15-26页 |
| ·"官以劳升" | 第15-18页 |
| ·尚武之风盛行 | 第15-16页 |
| ·军功为选官用人的主要标准 | 第16-18页 |
| ·汉族士人纷纷入魏 | 第18-22页 |
| ·中正选官与官学培养 | 第22-24页 |
| ·中正选官 | 第23页 |
| ·官学培养 | 第23-24页 |
| ·北魏前期选官权力的争夺 | 第24-26页 |
| 第4章 北魏中期偏重门第的选官制度 | 第26-36页 |
| ·背景 | 第26-28页 |
| ·稳定中矛盾交织的状况 | 第26-28页 |
| ·汉政权对北魏的影响 | 第28页 |
| ·"方司格"的出台 | 第28-31页 |
| ·定姓族 | 第28-30页 |
| ·"方司格" | 第30-31页 |
| ·中正选官制 | 第31-34页 |
| ·门第与才能的辩论 | 第31页 |
| ·取士于门 | 第31-33页 |
| ·维护门第婚姻 | 第33-34页 |
| ·州郡贡举 | 第34-35页 |
| ·门第选官制度的影响 | 第35-36页 |
| 第5章 北魏后期"停年格"的应运而生 | 第36-46页 |
| ·背景 | 第36-39页 |
| ·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 | 第36-37页 |
| ·中正制的早衰 | 第37-38页 |
| ·北魏统治者对选官制度的调整 | 第38-39页 |
| ·"停年格"的提出 | 第39-40页 |
| ·"停年格"出现缘由 | 第40-43页 |
| ·以劳旧选拔官吏并非始于"停年格" | 第40-41页 |
| ·"停年格"是无奈之举 | 第41-43页 |
| ·"停年格"的弊端 | 第43-46页 |
| ·选举失人 | 第43-45页 |
| ·加深了吏治腐败 | 第45-46页 |
| 第6章 北魏选官制度的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 第46-50页 |
| ·北魏选官制度的基本特点 | 第46-47页 |
| ·汉化为主旋律 | 第46-47页 |
| ·重用士人 | 第47页 |
| ·难以调适的矛盾——军功与门第 | 第47页 |
| ·北魏选官制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 第47-50页 |
| ·门阀制对隋唐的影响 | 第47-48页 |
| ·论资排辈在后世官场的泛滥 | 第48-50页 |
| 第7章 结语 | 第50-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