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一、概述 | 第11-21页 |
(一) 商业秘密的界定 | 第11-12页 |
(二) 商业秘密的法律属性 | 第12-15页 |
1. 对商业秘密法律属性的理解 | 第12-13页 |
2. 商业秘密是一种知识产权 | 第13-15页 |
(三) 商业秘密保护的法理基础 | 第15-18页 |
1. 学说简述 | 第15-16页 |
2. 对商业秘密保护法理基础的认识 | 第16-18页 |
(四) 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商业秘密保护的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1. 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商业秘密具有天然的联系 | 第18-19页 |
2.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商业秘密的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 第19-21页 |
二、国外对商业秘密保护概况分析 | 第21-31页 |
(一) 美国 | 第21-24页 |
1. 商业秘密的界定 | 第21-22页 |
2. 对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认定及其例外情况的列举 | 第22页 |
3. 对侵犯商业秘密行为救济方式的规定 | 第22-24页 |
(二) 德国 | 第24-26页 |
1. 对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认定 | 第25-26页 |
2. 对侵犯商业秘密的救济 | 第26页 |
(三) 日本 | 第26-28页 |
1. 商业秘密的界定 | 第26-27页 |
2. 对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认定 | 第27页 |
3. 对侵犯商业秘密的救济 | 第27-28页 |
(四) 国际组织 | 第28页 |
(五) 国外商业秘密保护的启示 | 第28-31页 |
1. 商业秘密的界定 | 第29页 |
2. 对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认定 | 第29-30页 |
3. 对被侵权主体的救济方式 | 第30-31页 |
三、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商业秘密保护的现状 | 第31-40页 |
(一)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商业秘密保护的积极方面 | 第31-34页 |
1. 明确科学地解释了商业秘密的涵义 | 第31-33页 |
2. 规定了商业秘密侵权的一种免责情形 | 第33页 |
3. 肯定了普通使用许可合同的被许可人的诉权 | 第33-34页 |
4. 探索了侵犯商业秘密损害赔偿额标准的确定方法 | 第34页 |
(二)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商业秘密保护的不足 | 第34-40页 |
1. 对主体范围的规定过于狭窄 | 第34-35页 |
2. 对商业秘密的保护缺乏灵活性 | 第35-36页 |
3. 政府部门应承担的某些保密义务不明确 | 第36页 |
4. 商业秘密的权属性质模糊不清 | 第36-37页 |
5. 对惩罚性赔偿缺乏重视 | 第37页 |
6. 禁令救济制度不完善 | 第37-38页 |
7. 最新司法解释仍有不足 | 第38-40页 |
四、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商业秘密保护的完善 | 第40-45页 |
(一) 完善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商业秘密保护应遵循的原则 | 第40-41页 |
1. 维护商业道德和公平市场竞争秩序的原则 | 第40页 |
2. 鼓励和保护商业秘密创造和开发的原则 | 第40页 |
3. 禁止权利滥用的原则 | 第40-41页 |
(二) 完善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商业秘密保护应采取的措施 | 第41-45页 |
1. 明确规定有关国家机关人员的保密责任 | 第41页 |
2. 增加关于惩罚性赔偿金的法律规定 | 第41-42页 |
3. 明确商业秘密的法律属性和法律保护框架 | 第42-43页 |
4. 增加关于免责情形的法律规定 | 第43页 |
5. 完善禁令救济制度 | 第43-44页 |
6. 增加关于利用网络侵犯商业秘密的法律规定 | 第44-45页 |
参考资料 | 第45-48页 |
后记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