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一、我国法院变更指控罪名的现状分析 | 第13-22页 |
(一) 法院变更指控罪名的立法现状 | 第13-14页 |
(二) 法院变更指控罪名的司法现状 | 第14-20页 |
1、法院变更指控罪名的模式 | 第14-18页 |
2、法院变更指控罪名存在的弊端 | 第18-20页 |
(三) 我国法学界关于法院变更指控罪名问题的理论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二、我国法院变更指控罪名的原因探析 | 第22-26页 |
(一) 法院变更指控罪名原因的观点介绍 | 第23-25页 |
1、周国均教授的观点 | 第23-24页 |
2、陈瑞华教授的观点 | 第24-25页 |
(二) 法院变更指控罪名原因探析 | 第25-26页 |
1、观念性原因 | 第25-26页 |
2、结构性原因 | 第26页 |
3、体制性原因 | 第26页 |
三、法院变更指控罪名的法理分析:诉审同一原则 | 第26-33页 |
(一) 刑事诉讼客体 | 第27-28页 |
1、刑事诉讼客体的概念 | 第27-28页 |
2、刑事诉讼客体的功能 | 第28页 |
(二) 诉审同一原则 | 第28-30页 |
1、诉审同一是控审分离原则的必然要求 | 第29页 |
2、诉审同一是贯彻辩护原则的必然要求 | 第29-30页 |
3、诉审同一是裁判正当性的必然要求 | 第30页 |
(三) 诉审同一原则的标准 | 第30-33页 |
1、人的同一性 | 第30-31页 |
2、事的同一性 | 第31-33页 |
四、法院变更指控罪名的比较法分析 | 第33-40页 |
(一) 英美法系的“实体限制型模式” | 第34-36页 |
(二)大陆法系的“程序限制型模式” | 第36-38页 |
(三)日本的做法 | 第38-39页 |
(四)启示 | 第39-40页 |
五、我国法院变更指控罪名的理论重构与模式选择 | 第40-51页 |
(一)我国法院变更指控罪名的理论重构 | 第40-42页 |
(二)我国法院变更指控罪名的模式选择 | 第42-49页 |
1、“实体限制型”模式之选择 | 第42-44页 |
2、诉因制度本土化之构建 | 第44-48页 |
3、需要解决的其他问题 | 第48-49页 |
(三)关于《刑事诉讼法(第二修正案)学者拟制稿》相关制度之评析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后记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