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知识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创新点及研究成果 | 第14-16页 |
第2章 知识经济理论框架研究 | 第16-29页 |
·知识的定义及特点 | 第16-18页 |
·知识的定义 | 第16-17页 |
·知识的特点 | 第17-18页 |
·知识经济的提出 | 第18-19页 |
·知识经济的概念及特征 | 第19-24页 |
·知识经济的概念 | 第19-20页 |
·知识经济的特征 | 第20-24页 |
·知识经济的主要理论基础 | 第24-28页 |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4-25页 |
·创新理论 | 第25-27页 |
·新经济增长理论 | 第27-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知识经济测度指标体系研究 | 第29-38页 |
·国外研究成果 | 第29-33页 |
·OECD的知识经济系统性指标 | 第29-32页 |
·APEC的知识状态指数(KSI) | 第32-33页 |
·国内研究成果 | 第33-35页 |
·柳卸林的综合指标和产业指标 | 第33-34页 |
·隗斌贤的知识经济发展能力、水平和协调性指标 | 第34-35页 |
·已有研究成果的评价与本文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 | 第35-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知识经济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8-45页 |
·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38-39页 |
·指标体系的内容 | 第39-40页 |
·对主要指标的阐述 | 第40-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5章 上海市知识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分析 | 第45-69页 |
·上海、北京、广州知识经济发展水平实证研究 | 第45-54页 |
·上海与北京、广州知识经济发展各方面比较分析 | 第54-66页 |
·人力资源方面 | 第54-56页 |
·创新能力方面 | 第56-59页 |
·信息与通讯技术基础设施方面 | 第59-61页 |
·产业发展方面 | 第61-65页 |
·经济环境方面 | 第65-66页 |
·上海市知识经济发展优劣势总结 | 第66-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6章 促进上海市知识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 | 第69-84页 |
·促进上海市知识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战略 | 第69-73页 |
·增强高等教育的集聚度与辐射力 | 第69-70页 |
·积极引进高科技与现代服务业创新人才 | 第70-71页 |
·营造创新、竞争、合作的人力资源建设新环境 | 第71-73页 |
·促进上海市知识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战略 | 第73-78页 |
·大力倡导自主创新 | 第74-75页 |
·切实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 第75-76页 |
·加快推进产学研一体化 | 第76-78页 |
·促进上海市知识经济发展的产业优化战略 | 第78-83页 |
·利用上海独特优势,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 第78-79页 |
·选择好新一轮发展的主导产业 | 第79-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结论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附录1 | 第89-90页 |
附录2 | 第90-91页 |
附录3 | 第91-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