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引言:研究的缘起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8页 |
·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13-16页 |
·人车共存的城市中心商业街 | 第13页 |
·人的非目的性活动与行为 | 第13-14页 |
·可停憩的外部公共空间 | 第14-15页 |
·城市设计与环境行为学相结合的维度 | 第15-16页 |
·相关理论研究 | 第16-18页 |
·国外可借鉴的理论研究 | 第16-17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页 |
·小结 | 第17-18页 |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22页 |
·研究样本的择选 | 第22-28页 |
·作为城市中心商业街的典型性 | 第22-25页 |
——历史沿革:发展最早 | 第23页 |
——商业地位:“四街四城”、总面积居前 | 第23-24页 |
——商家选择:出租率、租金较高 | 第24-25页 |
·行为活动的典型性 | 第25-26页 |
——客流量大、最常光顾 | 第25页 |
——有效客流量高、客流目的结构各有侧重 | 第25-26页 |
·公共空间的典型性 | 第26-27页 |
——数量较多、类型丰富、尺度多样 | 第26-27页 |
·调研的可操作性 | 第27页 |
·小结:淮海中路、南京西路商业街的典型性 | 第27-28页 |
第二章 问题的发现 | 第28-46页 |
·淮海中路与南京西路商业街的现状调查 | 第28-36页 |
·采用的观察、调研方法 | 第28-29页 |
·调查现状分析 | 第29-36页 |
——现状使用人数 | 第29-34页 |
——现状使用者的活动及类型 | 第34-35页 |
——现状使用者停留时间 | 第35-36页 |
·调查现状结论:公共空间建而不用,利用率低 | 第36页 |
·商业街公共空间现状原因分析 | 第36-40页 |
·商业街公共空间忽视人在商业街中行为的连续性 | 第37-39页 |
——忽视公共空间与商业街的关系 | 第37-38页 |
——忽视公共空间之间的关系 | 第38-39页 |
·商业街公共空间忽视人对其的实际使用需求 | 第39-40页 |
——忽视人生理需求的不适空间 | 第39页 |
——忽视人心理需求的不安空间 | 第39-40页 |
·商业街公共空间面临的新要求 | 第40-44页 |
·人的行为需求变迁引发的新要求 | 第40-42页 |
——休闲需求持续增长 | 第40-41页 |
——交流需求日益迫切 | 第41-42页 |
·商业街的发展引发的新要求 | 第42-44页 |
——商业行为复合化 | 第42页 |
——非目的性行为强势化 | 第42-43页 |
——外部空间萧条化 | 第43页 |
——公共休闲空间主导化 | 第43-44页 |
·小结:应重视从人的行为要求出发设计城市商业街公共空间 | 第44-46页 |
第三章 人的行为活动是判断商业街公共空间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 | 第46-59页 |
·公共空间的本质和主体 | 第46-50页 |
·公共空间的本质是其涵盖的公共生活 | 第46-47页 |
·公共空间的主体是“人” | 第47-50页 |
——从纯物质空间的塑造转向对人类心理需求的满足 | 第48页 |
——从设计者的主观臆断转向对使用者的真正关注 | 第48-50页 |
·公共空间中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适应性领域 | 第50-53页 |
·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 | 第50-52页 |
·人的行为是机体与环境的媒介 | 第52-53页 |
·探讨环境与行为活动相适应的适应性领域 | 第53页 |
·人的行为活动是判断公共空间设计的衡量指标 | 第53-57页 |
·判断误区 | 第54-55页 |
·三大指标 | 第55-57页 |
——使用人数、停憩人数与持续时间、活动种类 | 第55-56页 |
——非目的性行为是判断的侧重点 | 第56-57页 |
·小结:人的行为活动是商业街公共空间设计的起点和终点 | 第57-59页 |
第四章 从人的行为要求出发设计商业街公共空间 | 第59-94页 |
·城市设计界在公共空间设计上的努力 | 第59-61页 |
·人对公共空间的行为需求 | 第61-65页 |
·整体性需求 | 第62页 |
·可达性需求 | 第62-63页 |
·生理舒适度需求 | 第63页 |
·心理舒适度需求 | 第63-65页 |
——交往性需求 | 第63-64页 |
——私密性需求 | 第64-65页 |
·提供满足人的行为需求的空间支持 | 第65-90页 |
·整体性的系统支持 | 第66-69页 |
——公共空间的附属性 | 第66页 |
——公共空间的均衡性 | 第66-68页 |
——公共空间的异质性 | 第68页 |
——公共空间与交叉口效率与活力的平衡性 | 第68-69页 |
·可达性的空间支持 | 第69-79页 |
——视觉可达性 | 第69-71页 |
——步行可达性 | 第71-73页 |
——功能可达性 | 第73-76页 |
——管理可达性 | 第76-79页 |
·生理舒适度的空间支持 | 第79-85页 |
——微气候舒适度 | 第79-81页 |
——可坐率及座椅舒适度 | 第81-84页 |
——空间界面的可视度 | 第84-85页 |
·行为心理舒适度的空间支持 | 第85-90页 |
——奉行小就是好 | 第85-86页 |
——契合边界效应 | 第86-88页 |
——满足亚空间理论 | 第88页 |
——提供人看人的机会 | 第88-90页 |
·结论:商业街公共空间设计结论及导则 | 第90-94页 |
第五章 淮海中路、南京西路商业街公共空间改造实例分析 | 第94-110页 |
·淮海中路 | 第94-95页 |
·南京西路 | 第95-97页 |
·四明里绿地(香黛广场) | 第97-101页 |
·静安公园前广场 | 第101-105页 |
·淮海公园前广场 | 第105-108页 |
·百盛前广场 | 第108-110页 |
第六章 结语: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应重视人与空间的互动 | 第110-112页 |
·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研究、设计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趋势 | 第110-111页 |
·本文的研究实质 | 第111页 |
·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应重视人与空间的互动 | 第111-112页 |
后记:研究展望 | 第112-113页 |
附录一:南京西路实地调研行为核查表,11.12.2006 | 第113-114页 |
附录二:淮海中路实地调研行为核查表,11.13.2006 | 第114-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19页 |
表格目录 | 第119-120页 |
插图目录 | 第120-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