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 | 第11-13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本文的研究成果 | 第12-13页 |
第二章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13-21页 |
·指标的选取原则与意义 | 第13-14页 |
·指标选择的基本理论 | 第14-19页 |
·基于信息熵理论的指标选取 | 第14-15页 |
·基于因子分析理论的属性约简 | 第15-19页 |
·数据预处理理论 | 第19页 |
·皖江城市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城市效率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21-37页 |
·预备知识 | 第21-24页 |
·决策单元 | 第21页 |
·投入和产出 | 第21页 |
·生产可能集 | 第21-22页 |
·效率 | 第22-23页 |
·DEA效率评价思路 | 第23-24页 |
·数据包络分析的主要模型 | 第24-29页 |
·CCR模型 | 第24-25页 |
·BCC模型 | 第25-27页 |
·FG模型 | 第27-28页 |
·ST模型 | 第28-29页 |
·OWA理论简介 | 第29-31页 |
·皖江城市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31-37页 |
·区间数比较原则 | 第31-33页 |
·基于OWA方法交叉效率的推广模型 | 第33-37页 |
第四章 皖江城市效率评价实例分析 | 第37-44页 |
·基于信息熵的属性选择 | 第38-39页 |
·基于因子分析的属性约简 | 第39-40页 |
·基于BCC模型的城市效率评价 | 第40页 |
·基于推广的OWA方法交叉效率模型的皖江城市效率评价 | 第40-44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