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6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8-12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三、论文结构 | 第13-14页 |
四、未尽事宜 | 第14-16页 |
上篇 朱启钤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缘起 | 第16-64页 |
第一章 朱启钤研究中国建筑史学的时代背景 | 第18-42页 |
·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社会需求 | 第18-28页 |
·“中国固有形式”建筑的探讨 | 第18-21页 |
·古代建筑保护事业的开拓 | 第21-23页 |
·东方艺术考古研究的进展 | 第23-28页 |
·当时不同社会群体的应对情况 | 第28-41页 |
·传统工匠的应对情况 | 第28-32页 |
·文人学者的应对情况 | 第32-36页 |
·建筑师的应对情况 | 第36-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二章 朱启钤研究中国建筑史学的个人因素 | 第42-64页 |
·朱启钤在晚清时期的个人经历 | 第42-49页 |
·管理建筑工程治理学政事务 | 第42-46页 |
·创办警政蒙务督办津浦铁路 | 第46-49页 |
·朱启钤在民国时期的个人经历 | 第49-58页 |
·改造前门城垣改建中央公园 | 第49-55页 |
·经营中兴煤矿经画海滨公益 | 第55-58页 |
·朱启钤研究中国建筑史学的动因、动力和有利条件 | 第58-63页 |
·朱启钤研究中国建筑史学的动因 | 第58-60页 |
·朱启钤研究中国建筑史学的动力 | 第60-62页 |
·朱启钤研究中国建筑史学的有利条件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下篇 朱启钤中国建筑史学研究概况 | 第64-152页 |
第三章 拓荒:朱启钤在中国营造学社成立前的学术活动 | 第66-86页 |
·宋《营造法式》的发现与校勘 | 第66-76页 |
·宋《营造法式》的发现 | 第66-70页 |
·宋《营造法式》的校勘 | 第70-76页 |
·《哲匠录》的编辑及其意义 | 第76-82页 |
·《哲匠录》的编辑 | 第76-79页 |
·《哲匠录》的编辑意义 | 第79-82页 |
·朱启钤的其他贡献 | 第82-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四章 奠基:朱启钤在中国营造学社创建中的学术活动 | 第86-144页 |
·中国营造学社的创立与发展 | 第86-103页 |
·中国营造学社的创立经过 | 第86-91页 |
·中国营造学社的指导方针 | 第91-97页 |
·中国营造学社的人员改组 | 第97-103页 |
·《营造词汇》、《营造算例》和《清式营造则例》的编辑 | 第103-120页 |
·《营造词汇》和《营造算例》的编辑 | 第104-111页 |
·《清式营造则例》的编辑 | 第111-120页 |
·清代建筑世家“样式雷”及其建筑图档的研究 | 第120-132页 |
·清代建筑世家“样式雷”的研究 | 第120-127页 |
·清代建筑世家“样式雷”建筑图档的研究 | 第127-132页 |
·中国古代建筑保护与修缮工程的实践 | 第132-139页 |
·朱启钤的其他贡献 | 第139-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142-144页 |
第五章 余韵:朱启钤在中国营造学社南迁后的学术活动 | 第144-152页 |
·朱启钤在中国营造学社南迁后的学术活动 | 第144-149页 |
·本章小结 | 第149-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58页 |
附录 | 第158-190页 |
一、朱启钤传 | 第158-178页 |
二、朱启钤自撰年谱 | 第178-190页 |
致谢 | 第1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