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3页 |
·图像压缩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H.264 在红外图像处理中的意义 | 第11-12页 |
·论文的结构组成及本人的工作计划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图像压缩与图像增强原理及H.264 压缩核心技术 | 第13-29页 |
·图像压缩的基本原理与算法研究 | 第13-16页 |
·图像压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13-15页 |
·图像压缩的基本原理 | 第15-16页 |
·图像增强基本原理 | 第16-19页 |
·盲元补偿 | 第17页 |
·非均匀性校正 | 第17-18页 |
·平台直方图增强 | 第18-19页 |
·视频编解码的发展史以及H.264 基本框架 | 第19-23页 |
·视频编解码的发展史 | 第19-21页 |
·H.264 视频编解码系统分析 | 第21-22页 |
·H.264 编码档次划分 | 第22-23页 |
·H.264 编解码的核心技术 | 第23-27页 |
·帧内预测 | 第23页 |
·帧间预测 | 第23-25页 |
·整数变换DCT 及量化 | 第25-26页 |
·熵编码 | 第26-27页 |
·本章总结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图像增强算法的实现与H.264 算法研究及改进 | 第29-52页 |
·图像增强算法的实现 | 第29-32页 |
·盲元补偿的实现 | 第29-30页 |
·非均匀性校正的实现 | 第30-31页 |
·平台直方图(PE)算法的实现 | 第31页 |
·图像增强实验结果 | 第31-32页 |
·C 语言实现的H.264 编码器 | 第32-33页 |
·X264 算法跟踪研究 | 第33-44页 |
·X264 实现的H.264 算法程序框架分析 | 第34-35页 |
·X264 主要编码函数研究 | 第35-37页 |
·VCL 层视频编码 | 第37页 |
·帧级编码 | 第37-39页 |
·片层编码 | 第39-42页 |
·宏块层编码 | 第42-44页 |
·H.264 码率控制算法改进 | 第44-51页 |
·码率控制原理基础 | 第45-46页 |
·码率控制算法程序流程 | 第46-48页 |
·码率控制改进算法的提出 | 第48-50页 |
·实验仿真以及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基于MFC 的H.264 视频播放器设计 | 第52-64页 |
·WINDOWS 平台下H.264 视频监视器的设计 | 第52-58页 |
·TCP/IP 网络通信 | 第52-53页 |
·动态链接库编译 | 第53-57页 |
·监视界面设计 | 第57页 |
·监视器流程设计 | 第57-58页 |
·基于MFC 的播放器设计 | 第58-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基于达芬奇技术的H.264 视频编码移植及优化 | 第64-82页 |
·达芬奇硬件结构分析 | 第64-66页 |
·LINUX 系统下的开发平台以及交叉编译环境建立 | 第66-69页 |
·安装硬件配置以及网络通信 | 第66页 |
·配置和使用u-boot | 第66-67页 |
·配置linux 内核和文件系统 | 第67-68页 |
·建立工具链 | 第68页 |
·编译内核 | 第68-69页 |
·编译移植X264 | 第69-72页 |
·交叉编译x264 | 第69-71页 |
·超级终端传输x264 到开发板 | 第71-72页 |
·X264 优化 | 第72-80页 |
·移植编译优化 | 第73-74页 |
·代码级优化 | 第74-80页 |
·实验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80-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2-84页 |
·结论 | 第82-83页 |
·展望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