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邮电经济论文--邮政论文--邮政业务论文--邮政其他业务论文

中国邮政金融发展研究

导论第1-18页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第12-13页
 二、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第13-14页
 三、主要思路和框架结构第14-16页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16-18页
第一章 现代金融理论与邮政金融概论第18-44页
 第一节 邮政金融形成的背景与理论基础第18-26页
  一、金融与邮政金融的概念第18-19页
  二、中国邮政金融形成的背景第19-21页
  三、邮政金融形成的理论基础第21-26页
 第二节 中国邮政金融的发展现状第26-35页
  一、业务发展简史第26-29页
  二、现行的组织体系第29-31页
  三、业务内容第31-35页
 第三节 中国邮政金融的特殊性第35-38页
  一、区别于邮政其他业务的主要特点第35-36页
  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主要区别第36-37页
  三、邮政企业经营金融业务的有利条件第37页
  四、与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关系第37-38页
 第四节 邮政金融发展中的问题及制度思考第38-44页
  一、存在的问题第38-39页
  二、发展的制度思考第39-44页
第二章 邮政金融发展的国际比较第44-73页
 第一节 日本邮政金融的改革发展及启示第44-55页
  一、基本情况第44-47页
  二、负债业务第47-50页
  三、资金运用情况第50-51页
  四、内部风险控制机制第51-52页
  五、民营化问题及启示第52-55页
 第二节 韩国邮政金融的发展第55-59页
  一、基本情况第55页
  二、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战略第55-57页
  三、资产管理第57-59页
 第三节 德国邮政银行的发展及启示第59-73页
  一、发展简史第59-60页
  二、治理结构第60-63页
  三、风险控制机制第63-66页
  四、资金运用第66-69页
  五、几点启示第69-73页
第三章 邮政金融的市场环境分析和业务设计第73-119页
 第一节 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第73-75页
 第二节 中国金融的结构性矛盾及其发展方向第75-85页
  一、结构性矛盾第75-80页
  二、多样化的发展方向第80-85页
 第三节 中国邮政金融的运行特征与体制束缚第85-89页
 第四节 狭窄业务银行——对一个制度安排的探讨第89-102页
  一、狭窄业务银行概念第89-90页
  二、产生与发展第90-91页
  三、持续生存的可行性分析第91-94页
  四、狭窄业务银行与邮政储蓄机构的发展——美国案例第94-98页
  五、对中国邮政金融机构改革的适用性分析第98-102页
 第五节 批发银行及批发银行业务——对另一个制度安排的探讨第102-119页
  一、批发银行以及批发银行业务的概念第102-104页
  二、发展的历史轨迹第104-106页
  三、主要业务第106-112页
  四、特殊性与核心竞争力第112-117页
  五、对我国邮政金融发展的启示第117-119页
第四章 邮政金融治理结构模式选择第119-151页
 第一节 公司治理结构理论评介第119-124页
  一、公司治理结构的定义第119-121页
  二、公司治理结构的内容第121-124页
 第二节 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模式第124-130页
  一、市场型银行治理结构第125-127页
  二、关系型银行治理结构第127-129页
  三、国家型银行治理结构第129-130页
 第三节 国有金融治理结构低效的解析第130-142页
  一、分析的理论基础第131-133页
  二、一个解析模型第133-142页
 第四节 邮政金融治理结构模式探讨第142-151页
  一、商业银行治理结构规范第142-144页
  二、邮政金融治理结构的基本模式第144-151页
第五章 邮政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第151-205页
 第一节 邮政金融的改革方向第151-159页
  一、改革动因分析第151-152页
  二、改革进程回顾第152-154页
  三、改革方向探讨第154-157页
  四、组织结构的构想第157-159页
 第二节 邮政储蓄银行业务的市场定位第159-180页
  一、负债业务第160-163页
  二、中间业务第163-166页
  三、资产业务第166-180页
 第三节 邮政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第180-191页
  一、金融可持续发展概论第180-183页
  二、邮政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第183-186页
  三、邮政金融创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第186-188页
  四、邮政金融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第188-191页
 第四节 促进邮政金融发展的对策性建议第191-205页
  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第191-193页
  二、对策性建议第193-205页
结语第205-206页
参考文献第206-213页
后记第213页

论文共2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研究
下一篇:民族平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