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1页 |
·小麦的各级基因源 | 第14-16页 |
·小麦属(TRITICUM L.)的分类 | 第14-15页 |
·小麦的基因组起源与演化 | 第15-16页 |
·小麦的各级基因源 | 第16页 |
·小麦的各级基因源与小麦抗白粉病和条锈病 | 第16-24页 |
·小麦白粉病和小麦条锈病概述 | 第16-17页 |
·小麦各级基因源与抗白粉病基因和条锈病基因发掘 | 第17-24页 |
·小麦各级基因源与种子胚乳贮藏蛋白 | 第24-30页 |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和醇溶蛋白概述 | 第24-25页 |
·小麦各级基因源与种子胚乳贮藏蛋白位点 | 第25-30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0-31页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研究内容 | 第31-36页 |
·研究材料 | 第31页 |
·研究内容 | 第31-35页 |
·总体设计 | 第35-36页 |
第三章 普通小麦及其近缘种抗白粉病和条锈病分析 | 第36-53页 |
·引言 | 第36-38页 |
·"基因对基因"学说与抗性基因推导 | 第36页 |
·病菌毒性演变与抗源的评价利用 | 第36-37页 |
·普通小麦各级基因源保存利用现状与试验目的 | 第37-3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8-41页 |
·试验材料 | 第38页 |
·试验方法 | 第38-41页 |
·结果分析 | 第41-51页 |
·小麦白粉病的抗性表现 | 第41-47页 |
·小麦条锈病的抗性表现 | 第47-48页 |
·小麦近缘种质资源抗病性的变异 | 第48-51页 |
·讨论 | 第51-53页 |
·持久抗性 | 第51页 |
·抗病基因簇与基因组抗性 | 第51-52页 |
·抗性异质性 | 第52-53页 |
第四章 普通小麦及其近缘种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 | 第53-62页 |
·引言 | 第53-55页 |
·HMW-GS基因位点的多态性 | 第53-54页 |
·HMW-GS与中国小麦品质育种现状 | 第54页 |
·小麦近缘种在小麦品质改良中的作用与试验目的 | 第54-55页 |
·材料方法 | 第55-56页 |
·试验材料 | 第55页 |
·试验方法 | 第55-56页 |
·SDS-PAGE分离HMW-GS | 第55-56页 |
·HMW-GS鉴定 | 第56页 |
·结果分析 | 第56-58页 |
·不同基因位点HMW-GS类型 | 第56-58页 |
·HMW-GS变异在不同基因组构成物种的分布特点 | 第58页 |
·讨论 | 第58-62页 |
·优质资源筛选与应用价值 | 第58页 |
·小麦近缘种HMW-GS位点组成的异质性 | 第58-59页 |
·小麦近缘种HMW-GS变异类型与基因组进化 | 第59-62页 |
第五章 普通小麦及其近缘种醇溶蛋白多态性分析 | 第62-75页 |
·引言 | 第62-63页 |
·醇溶蛋白与小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62页 |
·小麦近缘种醇溶蛋白多样性研究进展 | 第62-63页 |
·试验目的 | 第63页 |
·材料方法 | 第63-65页 |
·试验材料 | 第63页 |
·试验方法 | 第63-6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5-71页 |
·不同基因组及其组合的醇溶蛋白多态性分析 | 第65-68页 |
·醇溶蛋白谱带分布频率分析 | 第68页 |
·聚类分析 | 第68-71页 |
·讨论 | 第71-75页 |
·不同基因组及其组合的醇溶蛋白多样性变异 | 第71-72页 |
·小麦近缘种在栽培小麦改良中的应用前景 | 第72-75页 |
第六章 结果与讨论 | 第75-79页 |
·讨论 | 第77-78页 |
·问题和建议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作者简介及发表学术论文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