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传统民居营造技术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插图目录 | 第9-13页 |
1 绪论 | 第13-23页 |
·论文研究情况综述 | 第13-16页 |
·民居研究历程 | 第13-14页 |
·论文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论文研究对象 | 第15页 |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5页 |
·论文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东北地区地域概况 | 第16-20页 |
·自然地理环境 | 第16-18页 |
·社会经济环境 | 第18-19页 |
·民族文化背景 | 第19-20页 |
·东北地区传统居住文化概况 | 第20-23页 |
·宗教信仰 | 第20-21页 |
·民族习俗 | 第21页 |
·住宅禁忌 | 第21-23页 |
2 平面形态及其营造技术特征 | 第23-39页 |
·村落选址特征 | 第23-25页 |
·气候条件与村落选址 | 第23-24页 |
·经济形态与村落选址 | 第24-25页 |
·街道布局特征 | 第25-27页 |
·适应气候的街道布局 | 第25-26页 |
·顺应地形的街道布局 | 第26-27页 |
·单体建筑布局特征 | 第27-39页 |
·建筑尺度控制 | 第27-28页 |
·中轴线对称的建筑格局 | 第28-30页 |
·正房为主体的院落平面 | 第30-33页 |
·经济因素制约的平面组合形式 | 第33-39页 |
3 空间形态及其营造技术特征 | 第39-75页 |
·外部空间造型特征 | 第39-53页 |
·立面形态的民族差异 | 第39-41页 |
·基础与台基的普遍做法 | 第41-42页 |
·屋顶材料及其屋面做法 | 第42-46页 |
·硬山山墙及其特色做法 | 第46-52页 |
·窗户做法的适应性特征 | 第52-53页 |
·内部空间划分及其利用 | 第53-62页 |
·堂屋地位的民族差异 | 第53-54页 |
·厨房的重要地位 | 第54-56页 |
·天棚的地域特征 | 第56-57页 |
·火炕文化的民族差异 | 第57-61页 |
·与火炕文化相适应的室内陈设 | 第61-62页 |
·体现地域特色的附属构筑物 | 第62-71页 |
·象征社会地位的大门 | 第62-64页 |
·分隔邻里空间的围墙 | 第64-65页 |
·具有地域特征的烟囱 | 第65-67页 |
·反映经济状况的苞米楼 | 第67-68页 |
·作为室内外过渡空间的月台 | 第68-69页 |
·体现民族特色的索罗竿 | 第69-71页 |
·其他形态的传统民居 | 第71-75页 |
·井干式民居 | 第71-72页 |
·游牧渔猎民族的居住建筑 | 第72-75页 |
4 地域性构造技术特征 | 第75-97页 |
·适应寒冷气候的墙体做法 | 第75-83页 |
·墙体类型及其砌筑方法 | 第75-78页 |
·特殊墙体的地方性做法 | 第78-83页 |
·自成体系的檩杦式木构架 | 第83-86页 |
·檩杦式木构架及其特征 | 第83-84页 |
·构件尺寸及其施工工艺 | 第84-85页 |
·墙柱关系的民族差异 | 第85-86页 |
·门窗的民族特色 | 第86-88页 |
·门的民族特色 | 第86页 |
·窗的民族特色 | 第86-88页 |
·独具特色的采暖方式及其技术特征 | 第88-92页 |
·火炕 | 第88-89页 |
·火墙 | 第89-90页 |
·火地 | 第90-91页 |
·采暖工具 | 第91-92页 |
·地方性建筑材料的运用 | 第92-97页 |
·泥土类 | 第92-94页 |
·砖石类 | 第94页 |
·草木类 | 第94-97页 |
5 结语 | 第97-99页 |
致谢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3页 |
附录 | 第103-104页 |
独创性声明 | 第104页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