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

探索与历史环境对话的新景观设计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5页
1 绪论第15-22页
   ·“景观”的概念第15-16页
   ·研究的背景和目的第16-17页
   ·问题的提出第17-18页
   ·研究的内容第18-19页
   ·主要概念界定第19-20页
   ·研究的意义第20-21页
   ·研究框架第21-22页
2 城市历史环境的意义与内涵第22-45页
   ·城市历史环境的意义与构成第22-28页
     ·城市历史环境的定义第22页
     ·城市历史环境的构成第22-24页
     ·城市历史环境的价值第24-28页
   ·城市历史环境的迷失第28-39页
     ·全球化浪潮形成的背景第29-36页
     ·现代主义的发展危机第36-37页
     ·后现代主义:新旧结合中历史元素的介入第37-39页
   ·城市历史连续性的提出第39-42页
   ·城市历史环境的更新第42-43页
   ·小结第43-45页
3 与历史环境对话的景观设计的理论基础第45-61页
   ·建筑——环境的认知观第45-51页
     ·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第45页
     ·卢原义信的外部空间设计理论第45-46页
     ·建筑现象与场所精神第46-48页
     ·建成环境的意义第48-49页
     ·环境整体观的建立第49-51页
   ·类型与类似性城市第51-53页
     ·建筑类型学第51-52页
     ·建筑类型与历史环境第52-53页
   ·文脉第53-58页
     ·文脉的定义第53-54页
     ·文脉与历史环境第54-55页
     ·文脉在设计中的运用方式第55-58页
   ·符号第58-60页
     ·符号的概念第58-59页
     ·符号的意义第59-60页
   ·小结第60-61页
4 与历史环境对话的景观设计指导原则第61-85页
   ·与传统文化环境相适应,追求文化内涵的原则第61-64页
     ·景观的文化意义第61-62页
     ·文化模式与空间需求第62-64页
   ·延续文脉的景观设计原则第64-74页
     ·空间的延续与变异第65-71页
     ·符号的延续与变异第71-72页
     ·色彩的延续与变异第72-74页
     ·尺度的延续与变异第74页
   ·与技术经济相适应,追求持续性发展原则第74-78页
     ·建立景观开发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关系第75页
     ·赋予城市历史文化景观以新的使用功能第75-77页
     ·建立景观开发与技术发展相适应的关系第77-78页
   ·与传统自然环境相适应,并有机融合的原则第78-80页
     ·传统自然环境观第78-80页
     ·传统自然环境观的运用第80页
     ·生态的景观第80页
   ·城市空间的整体设计原则第80-84页
     ·城市空间形态第80-81页
     ·在整体景观指导下设计第81-82页
     ·找回失去的城市空间第82-84页
   ·小结第84-85页
5 与历史环境对话的景观创作手法第85-118页
   ·与历史环境对话的景观空间创作手法第86-91页
     ·继承传统建筑空间第88-89页
     ·空间有机更新第89页
     ·空间功能置换第89-90页
     ·空间关系的转化第90-91页
   ·与历史环境对话的景观造型创作手法第91-117页
     ·修缮第92-95页
     ·简约变形第95-100页
     ·调和(类聚)第100-106页
     ·色彩风格的运用第106-108页
     ·对比(片断组合)第108-110页
     ·转化第110-115页
     ·装饰与细部处理第115-117页
   ·小结第117-118页
6 结语第118-120页
致谢第120-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24页
独创性声明第124页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第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体裁理论与阅读理解
下一篇:魏晋南北朝亲属称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