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选题依据 | 第1-13页 |
·选题意义 | 第10-12页 |
·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急需对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改革与发展做出战略性的研究 | 第10页 |
·本课题的选择和研究可以增补我国高等体育教育史发展方面的或缺 | 第10-11页 |
·现代社会对体育的要求,需要研究培养高级体育人才的高等体育院(校)系未来发展趋势 | 第11页 |
·全国高等体育院(校)系的改革与发展呼唤着我国高等体育教育全局性的战略研究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3-27页 |
·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相关研究 | 第13-16页 |
·有关体育院校发展战略的研究现状 | 第16-24页 |
·体育院校改革与发展的研究 | 第16-18页 |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 | 第18-20页 |
·有关高等体育院校目标及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 | 第20-22页 |
·有关体育院校课程、专业、目标方面中外对比的研究 | 第22-24页 |
·前人研究的不足 | 第24-25页 |
·相关概念界说 | 第25-26页 |
·研究思路 | 第26-27页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7-29页 |
·研究对象 | 第27页 |
·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文献资料法 | 第27页 |
·问卷调查法 | 第27-28页 |
·专家访谈法 | 第28页 |
·国外考察法 | 第28页 |
·数理统计法 | 第28-29页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9-127页 |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 | 第29-42页 |
·国际环境与国内发展的背景 | 第29-32页 |
·当前国际宏观发展背景 | 第29-30页 |
·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 第30页 |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 第30-32页 |
·我国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 | 第32-34页 |
·高等教育对“科教兴国”责任的分担 | 第32页 |
·高等教育要培养一大批当今社会所需的有理想、有道德、有能力、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 第32-33页 |
·高等教育要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 第33页 |
·高等教育直接参与社会经济建设要的要求 | 第33-34页 |
·我国高等教育近年来取得的成就 | 第34-37页 |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加快 | 第34-35页 |
·国家非常重视高等教育,加大经费投入 | 第35-36页 |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轰轰烈烈,取得了明显成效 | 第36-37页 |
·我国高等教育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7-38页 |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 | 第38-42页 |
·高等教育作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部分会受到国家的倍加重视 | 第39页 |
·高等教育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 第39-40页 |
·高等教育将提高质量,实施内涵发展战略 | 第40页 |
·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战略 | 第40页 |
·高等教育发展依靠“人才强校”战略 | 第40-41页 |
·高等教育统筹协调、全面发展战略 | 第41-42页 |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发展历史 | 第42-56页 |
·我国体育院(校)系的发展变迁 | 第42-48页 |
·清末体育师资的匮乏催生了我国高等体育系、校的产生 | 第42-43页 |
·辛亥革命到北洋军阀时期我国高等体育学校、系设置情况(1911—1926) | 第43-44页 |
·国民党执政时期我国高等体育学校、系设置情况(1927—1948) | 第44-45页 |
·解放后,建国初期我国高等体育院系建设情况(1949——1956) | 第45-46页 |
·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体育院校发展(1956——1966) | 第46-47页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发展情况(1978—现今) | 第47-48页 |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专业目录调整与发展情况 | 第48-50页 |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发展情况 | 第50-53页 |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课时、课程增删发展情况 | 第53-55页 |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发展的历史特征和规律总结 | 第55-56页 |
·国外高等体育院校教育的基本情况 | 第56-64页 |
·美国高等体育院校教育基本情况 | 第56-58页 |
·美国体育院校的创立与发展 | 第56-57页 |
·美国体育院校发展中的改革情况 | 第57-58页 |
·澳大利亚高等体育院校教育基本情况 | 第58-59页 |
·日本高等体育院校教育基本情况 | 第59-61页 |
·近代日本体育院校创办情况 | 第59-60页 |
·日本体育院系适应社会发展,办学方向进行调整 | 第60-61页 |
·俄罗斯体育院校基本情况 | 第61页 |
·国外高等体育院校给我们的启示 | 第61-64页 |
·现代社会对我国高等体育院校提出的要求 | 第64-72页 |
·我国居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休闲时间增多,体育需求增加 | 第64-65页 |
·对体育功能的认识逐步加深 | 第65-67页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体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 第67-69页 |
·新形势下,高等体育院校的责任重大 | 第69-72页 |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当前发展中的基本情况 | 第72-108页 |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专业布局情况 | 第72-85页 |
·整体数量 | 第72-81页 |
·区域数量 | 第81-82页 |
·专业数量分布 | 第82-85页 |
·我国高等体院校、系办学的效益问题 | 第85-90页 |
·规模效益情况 | 第85-89页 |
·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较低反映效益低下 | 第89-90页 |
·高等体育院校、系的办学定位情况 | 第90-94页 |
·体育学类专业设置欠科学性,出现理论与实践上的相悖 | 第94-100页 |
·体育院校专业设置追求大而全,实际上存在重设置,轻建设的现象 | 第95-96页 |
·专业培养目标界线不分明,培养人才规格相类似 | 第96-98页 |
·课程设置无创新,重复、雷同较多 | 第98-100页 |
·教学质量有所下降 | 第100-103页 |
·体育院校、系师资队伍建设薄弱 | 第101-102页 |
·教学经费短缺,教学条件受限 | 第102-103页 |
·办学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 | 第103-106页 |
·具备招收体育类研究生资格的院校 | 第103-105页 |
·体育院校、系招收国外留学生情况 | 第105-106页 |
·体育院校、系科研实力不强,差距较大 | 第106-108页 |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改革与发展战略的构建 | 第108-115页 |
·战略指导思想 | 第108-111页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指导 | 第108-109页 |
·坚持“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 | 第109-110页 |
·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科教兴体的指导思想 | 第110-111页 |
·战略构建的原则 | 第111-113页 |
·科学合理性原则 | 第111页 |
·适度超前性原则 | 第111-112页 |
·整体性与分类指导性原则 | 第112页 |
·行业特殊性原则 | 第112-113页 |
·战略目标的构想 | 第113-115页 |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措施 | 第115-127页 |
·加快全国体育院(校)系布局调整的步伐,紧缩审批新院校、新专业 | 第115-117页 |
·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加强研究,调整全国体育院(校)系规划编制 | 第115-116页 |
·实行分级分类管理与指导,加强区域高等体育院(校)系布局的研究与调整 | 第116页 |
·解决体育院(校)系间专业雷同是解决布局的关键 | 第116-117页 |
·研究确定体育院(校)系科学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目标定位 | 第117-119页 |
·加强专业、学科、课程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确保体育院(校)系发展的生命线 | 第119-121页 |
·加强管理,凝练特色,形成强势的竞争力 | 第121-123页 |
·全国一盘棋,建立体育院(校)系教育联盟,谋求共同发展 | 第123-125页 |
·提升办学规格,提高办学水平,走国际化办学道路 | 第125-127页 |
5 结论 | 第127-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4页 |
附件 | 第134-138页 |
李鸿江近年来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 第138-139页 |
致谢 | 第139-140页 |
李鸿江教授简介 | 第140-141页 |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