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言语交际:互动语用修辞观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中文文摘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交际、语用、修辞 | 第10-32页 |
·选题的动机:思考链和逻辑路向 | 第10-12页 |
·跨文化交际与普通交际的关系 | 第12-17页 |
·语用学和修辞学研究路向的缘由 | 第17-21页 |
·语用学及其早期重要理论 | 第21-23页 |
·殊途同归:语言使用与理解的互动研究 | 第23-24页 |
·本文的基本思路、资料、研究方法、基本框架与意义 | 第24-32页 |
第2章 言语交际:语言、言语、意图 | 第32-64页 |
·交际、类型、言语交际 | 第32-34页 |
·“信息”的载体及其信息 | 第34-51页 |
·语用意图的分类 | 第51-64页 |
第3章 言语交际:意图、社交、认知 | 第64-104页 |
·代码模式 | 第64-65页 |
·意图推理模式 | 第65-66页 |
·明示—推理模式 | 第66-74页 |
·三模式的局限及其互补关系 | 第74-84页 |
·“交际成功”的语用学视角 | 第84-87页 |
·“交际成功”的修辞学视角 | 第87-97页 |
·社交性成功与认知性成功的关系 | 第97-104页 |
第4章 言语交际:效果、原则、策略 | 第104-132页 |
·为“效应论”正名 | 第104-118页 |
·言语交际原则:得体 | 第118-126页 |
·原则与策略:抽象与具体 | 第126-132页 |
第5章 言语交际:语境、关联、互动 | 第132-151页 |
·表达者与接受者:“在场”的多重身份 | 第132-142页 |
·表达与接受:“语言游戏”新解 | 第142-145页 |
·表达者与接受者:谈判伙伴 | 第145-147页 |
·跨文化交际:域外理论回顾 | 第147-151页 |
结论: 管见、局限、超越 | 第151-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5-160页 |
致谢 | 第160-161页 |
个人简历 | 第161-162页 |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第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