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目录 | 第10-1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5-25页 |
| ·水泥混凝土的应用与发展 | 第15-16页 |
| ·高强普通集料混凝土的优点及存在问题 | 第16-19页 |
| ·高强轻集料混凝土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 | 第19-22页 |
| ·次轻混凝土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22-23页 |
|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23页 |
|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23-25页 |
| 第2章 高强次轻混凝土设计理论与方法 | 第25-52页 |
| ·高强混凝土内部湿度补偿原理 | 第25-32页 |
| ·问题提出 | 第25-26页 |
| ·高强混凝土的收缩 | 第26-27页 |
| ·高强混凝土自收缩及产生机理 | 第27-28页 |
| ·高强混凝土的内部湿度及其与自收缩的关系 | 第28-31页 |
| ·混凝土内部湿度的测定方法 | 第28页 |
| ·高强混凝土内部湿度变化规律 | 第28-30页 |
| ·内部湿度与自收缩的关系 | 第30-31页 |
| ·高强混凝土内部湿度补偿理论 | 第31-32页 |
| ·高强混凝土内部湿度补偿设计方法 | 第32-42页 |
| ·内部湿度补偿机制 | 第32页 |
| ·湿度调节材料的选择 | 第32-34页 |
| ·湿度补偿材料的释水有效距离与粒径的选择 | 第34-36页 |
| ·轻集料预湿处理方法 | 第36-37页 |
| ·混凝土内部湿度补偿理论的应用 | 第37-40页 |
| ·高强混凝土内部湿度补偿的应用效果验证 | 第40-42页 |
| ·高强次轻混凝土的理想结构与设计原则 | 第42-44页 |
| ·高强次轻混凝土的强度设计理论模型 | 第44-47页 |
| ·高强次轻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 第47-52页 |
| 第3章 次轻混凝土的流变特性与工作性能评价方法 | 第52-75页 |
| ·新拌次轻混凝土的流变特性 | 第52-58页 |
| ·集料组成对新拌次轻混凝土屈服剪切应力和粘性系数的影响 | 第52-54页 |
| ·新拌次轻混凝土的结构形成特点 | 第54-56页 |
| ·新拌次轻混凝土中粒子的运动特点 | 第56-58页 |
| ·次轻混凝土工作性的评价方法 | 第58-60页 |
| ·次轻混凝土工作性的影响因素 | 第60-73页 |
| ·振捣时间 | 第61-62页 |
| ·水胶比、砂率和轻集料掺量对次轻混凝土匀质性的影响 | 第62-64页 |
| ·轻集料粒径及增强增粘组分对混凝土匀质性的影响 | 第64-67页 |
| ·各因素对次轻混凝土工作性的影响 | 第67-73页 |
| ·粗集料组成 | 第67页 |
| ·集料的最大粒径及级配 | 第67-68页 |
| ·矿物掺和料 | 第68-71页 |
| ·纤维 | 第71-72页 |
| ·高效减水剂 | 第72-73页 |
| ·泵送高强次轻混凝土工作性能指标 | 第73-74页 |
| ·次轻混凝土匀质性控制技术 | 第74-75页 |
| 第4章 高强次轻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 | 第75-99页 |
| ·主要原材料与实验方法 | 第75-76页 |
| ·原材料 | 第75-76页 |
| ·试验方法 | 第76页 |
| ·集料组成对高强次轻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76-80页 |
| ·表观密度 | 第76-77页 |
| ·力学性能 | 第77-80页 |
| ·轻集料级配与粒径 | 第80-81页 |
| ·水灰比 | 第81-82页 |
| ·辅助胶凝材料 | 第82-85页 |
| ·粉煤灰 | 第82-84页 |
| ·硅灰 | 第84-85页 |
| ·矿粉 | 第85页 |
| ·体积砂率 | 第85-86页 |
| ·轻质砂 | 第86-87页 |
| ·高强次轻混凝土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 | 第87-92页 |
| ·抗压强度与抗拉强度之间的关系 | 第87-89页 |
| ·弹性模量与抗压强度和表观密度之间的关系 | 第89-92页 |
| ·高强次轻混凝土的韧性 | 第92-95页 |
| ·体积变形性能 | 第95-99页 |
| ·高强次轻混凝土的收缩性能 | 第95-96页 |
| ·高强次轻混凝土的徐变性能 | 第96-99页 |
| ·试验 | 第96-97页 |
| ·结果分析 | 第97-99页 |
| 第5章 高强次轻混凝土的耐久性 | 第99-112页 |
| ·抗硫酸盐侵蚀性能 | 第99-102页 |
| ·试验 | 第99-100页 |
| ·结果分析 | 第100-102页 |
| ·抗冻性能 | 第102-103页 |
| ·试验 | 第102-103页 |
| ·结果分析 | 第103页 |
| ·抗钢筋锈蚀性能 | 第103-104页 |
| ·试验 | 第103-104页 |
| ·结果分析 | 第104页 |
| ·抗碳化性能 | 第104-106页 |
| ·试验 | 第105页 |
| ·结果分析 | 第105-106页 |
| ·抗渗性能 | 第106-112页 |
| ·试验 | 第106-107页 |
| ·结果分析 | 第107-112页 |
| 第6章 高强次轻混凝土构件力学性能 | 第112-132页 |
| ·高强次轻混凝土梁抗弯试验 | 第112-121页 |
| ·原材料性能与试验方法 | 第112-115页 |
| ·原材料性能 | 第112-113页 |
| ·试验梁的设计与制作 | 第113-114页 |
| ·加载方式及试验方法 | 第114-115页 |
| ·混凝土应变和钢筋的应变 | 第115页 |
| ·混凝土应变 | 第115页 |
| ·钢筋应变 | 第115页 |
| ·正截面承载力 | 第115-117页 |
| ·挠度 | 第117页 |
| ·延性 | 第117-118页 |
| ·试验梁的破坏形式 | 第118-119页 |
| ·裂缝分布 | 第119-121页 |
| ·高强次轻混凝土梁抗剪试验 | 第121-132页 |
| ·原材料性能与试验方法 | 第121-123页 |
| ·原材料 | 第121页 |
| ·试件设计与制作 | 第121-122页 |
| ·加载方式与试验方法 | 第122-123页 |
| ·试验梁抗剪承载力分析 | 第123页 |
| ·试验梁抗剪承载力特征值分析 | 第123-125页 |
| ·剪跨比对SC60梁抗剪特征值的影响分析 | 第124页 |
| ·不同材料在有、无腹筋时抗剪特征值的影响分析 | 第124-125页 |
| ·混凝土抗剪承载力分析 | 第125-126页 |
| ·箍筋应变分析 | 第126-128页 |
| ·主筋应变 | 第128页 |
| ·挠度 | 第128-129页 |
| ·剪跨比对SC60梁的挠度影响 | 第128-129页 |
| ·腹筋对SC60梁的挠度影响 | 第129页 |
| ·不同混凝土试验梁在有无腹筋时的挠度的对比分析 | 第129页 |
| ·裂缝发展和破坏形态分析 | 第129-132页 |
| 第7章 高强次轻混凝土在桥梁工程中应用技术研究 | 第132-154页 |
| ·基于高强次轻混凝土的钢箱梁桥面铺装层结构优化设计 | 第132-142页 |
| ·工程概况 | 第132-133页 |
| ·技术方案 | 第133-134页 |
| ·钢箱梁桥面高强次轻混凝土铺装层力学分析 | 第134-139页 |
| ·高强次轻混凝土的设计与施工 | 第139-142页 |
| ·工程应用效果 | 第142页 |
| ·基于高强次轻混凝土的预应力空心板梁结构材料梯度设计研究 | 第142-154页 |
| ·工程概况 | 第143页 |
| ·技术方案 | 第143-144页 |
| ·技术方案可行性分析 | 第144-149页 |
| ·高强次轻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板梁施工 | 第149-154页 |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4-160页 |
| ·结论 | 第154-159页 |
| ·研究展望 | 第159-1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60-167页 |
| 附录 博士期间发表的部分论文及成果 | 第167-170页 |
| 致谢 | 第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