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导论 | 第11-23页 |
(一) 研究的缘起 | 第11-13页 |
(二) 研究的现状综述 | 第13-14页 |
(三)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4-15页 |
(四) 文化与教育现代化概说 | 第15-19页 |
(五) 梁漱溟的新儒学文化观与乡村教育思想的形成 | 第19-23页 |
一、现代化视野中的梁漱溟的新儒学文化观 | 第23-46页 |
(一) 多元文化价值取向与一元文化发展归宿:“文化三路向”说与“文化三期重现”说 | 第23-28页 |
(二) 中国文化的特点:“理性早启”与“文化早熟” | 第28-33页 |
(三) 中国文化的生命:“民族精神”与“仁和刚”的态度 | 第33-38页 |
(四) 重构中国文化的路径:人类文化互补与“老根新芽” | 第38-41页 |
(五) 创造新文化的主体:“天才创造”与“民族自觉” | 第41-46页 |
二、新儒学文化观指导下的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 | 第46-65页 |
(一) 乡村教育的功能与作用:“绵续文化而求其进步” | 第46-50页 |
(二) 乡村教育的目的:“建设新的礼俗” | 第50-54页 |
(三) 乡村教育的组织形式:乡农学校 | 第54-57页 |
(四) 乡村教育的内容:知识技能与人生行谊 | 第57-61页 |
(五) 乡村教育的动力主体:“知识分子与乡村居民打并一起” | 第61-65页 |
三、关于梁漱溟的新儒学文化观与乡村教育思想的分析与思考 | 第65-87页 |
(一) 以文化教育为核心的现代化建设模式 | 第65-70页 |
(二) 以中国社会特殊性为前提的文化教育重建之路 | 第70-73页 |
(三) 以社会为本位的大教育观 | 第73-77页 |
(四) 以新儒学文化观为体、以乡村教育思想为用的文化教育关系 | 第77-81页 |
(五) 以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的思想启迪 | 第81-87页 |
余论 | 第87-92页 |
(一) 文化转型时期现代化与人性的两难抉择 | 第87-89页 |
(二) 构建面向现代化的新文化观与教育思想 | 第89-92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92-98页 |
后记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