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1页 |
| 第2章 信用证欺诈例外的基本理论和相关法制概况 | 第11-23页 |
| ·信用证欺诈例外的概念、特征 | 第11页 |
| ·信用证欺诈例外与信用证独立抽象原则和严格相符原则 | 第11-17页 |
| ·信用证独立抽象原则的涵义 | 第11-12页 |
| ·信用证严格相符原则的涵义 | 第12-15页 |
| ·信用证欺诈例外与信用证独立抽象原则及严格相符原则的关系 | 第15-17页 |
| ·信用证欺诈及其表现形式 | 第17-20页 |
| ·信用证欺诈的界定 | 第17页 |
| ·信用证欺诈的表现形式 | 第17-20页 |
| ·国内外信用证欺诈例外的法制概况 | 第20-23页 |
| ·美国的信用证欺诈例外制度 | 第20页 |
| ·英国的信用证欺诈例外制度 | 第20-21页 |
| ·大陆法系的信用证欺诈例外制度 | 第21页 |
| ·国际惯例 | 第21页 |
| ·中国的信用证欺诈例外制度 | 第21-23页 |
| 第3章 信用证欺诈例外的理论根据 | 第23-29页 |
| ·信用证欺诈例外的基本法理依据 | 第23页 |
| ·第一层次理论根据——公共秩序保留 | 第23-25页 |
| ·公共秩序保留的内涵 | 第23-24页 |
| ·以公共秩序保留作为信用证欺诈例外理论根据的理由 | 第24-25页 |
| ·第二层次理论根据——诚实信用、公平、安全与效率原则 | 第25-29页 |
| ·诚实信用、公平、安全与效率的内涵 | 第25-26页 |
| ·以诚实信用、公平、安全与效率作为信用证欺诈例外理论根据的理由 | 第26-29页 |
| 第4章 信用证欺诈例外的适用条件 | 第29-41页 |
| ·信用证欺诈例外适用条件概论 | 第29页 |
| ·实质性欺诈 | 第29-38页 |
| ·实质性欺诈的界定 | 第29-31页 |
| ·第三人实质性欺诈 | 第31-37页 |
| ·除第三人以外的其他人的实质性欺诈 | 第37-38页 |
| ·善意第三人——信用证欺诈例外适用的排除 | 第38-41页 |
| ·信用证欺诈例外中善意第三人的内涵 | 第38页 |
| ·信用证欺诈例外中善意第三人的外延 | 第38-41页 |
| 第5章 信用证欺诈例外诉讼 | 第41-47页 |
| ·信用证欺诈例外诉讼中举证责任分配 | 第41-45页 |
| ·举证责任及举证责任分配的基本理论 | 第41-44页 |
| ·信用证欺诈例外中举证责任分配 | 第44-45页 |
| ·信用证欺诈例外诉讼中其他若干问题分析 | 第45-47页 |
| ·当事人可否不经司法程序而主动适用信用证欺诈例外 | 第45页 |
| ·中止支付裁定的时效 | 第45-46页 |
| ·中止支付裁定的解除 | 第46页 |
| ·因申请中止支付错误导致的财产损失赔偿 | 第46-47页 |
| 第6章 我国信用证欺诈例外制度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完善 | 第47-53页 |
| ·我国信用证欺诈例外制度存在的若干问题 | 第47-49页 |
| ·对实质性欺诈缺乏合理界定 | 第47页 |
| ·对第三人欺诈应否适用信用证欺诈例外缺乏明确规定 | 第47页 |
| ·对善意第三人缺乏合理界定 | 第47-48页 |
| ·诉讼方面的几个缺陷 | 第48-49页 |
| ·完善我国信用证欺诈例外制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 第49-53页 |
| ·完善我国信用证欺诈例外制度的指导思想 | 第49页 |
| ·完善我国信用证欺诈例外制度的基本思路 | 第49-53页 |
| 结论 | 第53-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