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口污染物扩散数值模拟及总量控制研究
| 第1章 绪论 | 第1-21页 |
| ·研究目的和现状 | 第11-14页 |
|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 ·现状 | 第12-14页 |
| ·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 ·水动力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 ·总量控制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 ·主要工作 | 第20-21页 |
| 第2章 辽河口潮流场数值模拟 | 第21-45页 |
| ·河口简介 | 第21-28页 |
| ·河口的定义 | 第21-23页 |
| ·河口的特性 | 第23-25页 |
| ·河口的分类 | 第25-28页 |
| ·水文地理 | 第28-30页 |
| ·地理位置 | 第28页 |
| ·气象 | 第28-29页 |
| ·水文 | 第29-30页 |
| ·研究区域 | 第30-34页 |
| ·地形状况 | 第30-32页 |
| ·海流观测 | 第32-33页 |
| ·余流分析 | 第33页 |
| ·海流分析 | 第33-34页 |
| ·模型理论 | 第34-40页 |
| ·三维潮流控制方程 | 第34-35页 |
| ·求解方程边界条件 | 第35-36页 |
| ·离散格式-过程分裂法 | 第36-39页 |
| ·动边界处理 | 第39-40页 |
| ·潮流模拟 | 第40-44页 |
| ·参数设置 | 第40页 |
| ·模拟验证 | 第40-42页 |
| ·流场图 | 第42-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3章 污染物扩散数值模拟 | 第45-57页 |
| ·自净能力 | 第45-47页 |
| ·水体自净能力 | 第45-46页 |
| ·海水自净能力 | 第46页 |
| ·污染物稀释扩散机理 | 第46-47页 |
| ·污染因子及入海通量 | 第47-49页 |
| ·主要污染因子 | 第47-49页 |
| ·入海通量估算 | 第49页 |
| ·污染物扩散模型理论 | 第49-50页 |
| ·控制方程 | 第49-50页 |
| ·边界条件 | 第50页 |
| ·模拟计算 | 第50-56页 |
| ·浓度分布图 | 第50-51页 |
| ·结果分析 | 第51-53页 |
| ·敏感性分析 | 第53-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4章 辽河口海域总量控制 | 第57-67页 |
| ·海域响应特性 | 第58-59页 |
| ·总量控制的计算方法 | 第59-61页 |
| ·允许排放量的计算 | 第59-60页 |
| ·削减量 | 第60页 |
| ·削减率 | 第60-61页 |
| ·辽河口总量控制计算实施步骤 | 第61-62页 |
| ·输入参数的确定 | 第61页 |
| ·计算步骤 | 第61-62页 |
| ·总量控制计算 | 第62-64页 |
| ·响应系数场 | 第62-63页 |
| ·允许排放量 | 第63页 |
| ·削减量与削减率的计算 | 第63-64页 |
| ·改善建议 | 第64-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第5章 污染物扩散模拟系统开发和功能实现 | 第67-76页 |
| ·系统开发 | 第67-71页 |
| ·软硬件环境 | 第67-68页 |
| ·系统界面的创建 | 第68-71页 |
| ·功能实现 | 第71-74页 |
| ·基本功能 | 第71页 |
| ·计算网格的自动划分 | 第71-72页 |
| ·等值线一克里金插值法 | 第72-73页 |
| ·三维地形图显示 | 第73-74页 |
| ·系统模块 | 第74-75页 |
| ·总量控制模块 | 第74-75页 |
| ·粒子轨迹预报模块 | 第75页 |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76-78页 |
| ·主要成果和结论 | 第76-77页 |
| ·不足和展望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82-83页 |
| 致谢 | 第83-84页 |
| 研究生履历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