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1 菊苣的植物学特征 | 第12-13页 |
2 菊苣的生物学特征 | 第13页 |
3 菊苣的有效成分 | 第13-14页 |
·酚类化合物 | 第13页 |
·糖类成分 | 第13页 |
·黄酮类化合物 | 第13页 |
·其它成分及无机元素 | 第13-14页 |
4 菊苣的药理毒理方面的研究 | 第14-16页 |
·降血糖作用 | 第14页 |
·降脂保肝作用 | 第14-15页 |
·抗菌作用 | 第15页 |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第15页 |
·抗过敏作用 | 第15页 |
·对基因突变的影响 | 第15页 |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 第15页 |
·降尿酸作用 | 第15页 |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 第15页 |
·对生殖系统的影响 | 第15-16页 |
5 各化合物的生理功能 | 第16-18页 |
·酚类化合物的生理功能 | 第16-17页 |
·增强免疫力 | 第16页 |
·抗HIV 病毒 | 第16页 |
·抗炎作用 | 第16-17页 |
·抗病毒 | 第17页 |
·抗癌 | 第17页 |
·抗衰老 | 第17页 |
·糖类成分的生理功能 | 第17-18页 |
·免疫增强特性 | 第17-18页 |
·抗肿瘤作用 | 第18页 |
·抗放射作用 | 第18页 |
·抗病毒 | 第18页 |
·其他作用 | 第18页 |
·萜类化合物的生理功能 | 第18页 |
6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第20-41页 |
试验一 菊苣中有效成分确定 | 第20-2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1页 |
·试验材料 | 第20页 |
·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20页 |
·试剂 | 第20页 |
·仪器设备 | 第20页 |
·有效成分分析 | 第20-21页 |
·提取物有效成分方法 | 第20页 |
·水提取法有效成分分析 | 第20页 |
·乙醇提取法有效成分分析 | 第20-21页 |
·石油醚提取法有效成分分析 | 第21页 |
2 试验结果 | 第21-24页 |
·水提取物有效成分 | 第21-22页 |
·乙醇提取物有效成分 | 第22-24页 |
·石油醚提取物有效成分 | 第24页 |
3 小结 | 第24-25页 |
试验二 菊苣提取物总酚提取工艺的选择 | 第25-3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7页 |
·试验材料 | 第25页 |
·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25-26页 |
·试剂 | 第26页 |
·仪器设备 | 第26页 |
·总酚标准曲线方程 | 第26-27页 |
2 第一年菊苣苗期地上部分总酚的提取影响因素试验 | 第27-28页 |
·单因素试验 | 第27页 |
·不同乙醇浓度对菊苣总酚含量的影响 | 第27页 |
·不同提取温度对菊苣总酚含量的影响 | 第27页 |
·不同提取时间对菊苣总酚含量的影响 | 第27页 |
·不同提取料液比对菊苣总酚含量的影响 | 第27页 |
·正交试验 | 第27页 |
·提取次数的确定 | 第27-2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34页 |
·不同乙醇浓度对菊苣总酚含量的影响 | 第28-29页 |
·不同提取温度对菊苣总酚含量的影响 | 第29页 |
·不同提取时间对菊苣总酚含量的影响 | 第29-30页 |
·不同料液比对菊苣总酚含量的影响 | 第30-31页 |
·菊苣总酚提取的正交试验 | 第31-33页 |
·提取工艺设计 | 第31页 |
·提取工艺 | 第31页 |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第31-33页 |
·提取次数的确定 | 第33-34页 |
·优选提取工艺的重复性试验 | 第34页 |
4 菊苣第一年苗期地下部分(根)总酚的提取正交试验 | 第34-36页 |
5 小结 | 第36-37页 |
试验三 不同年限、不同时期、不同部位菊苣酚类物质含量的比较 | 第37-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页 |
·试验材料 | 第37页 |
·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37页 |
·试剂 | 第37页 |
·仪器设备 | 第37页 |
·总酚提取液的制备 | 第3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0页 |
·不同时期、不同部位菊苣中总酚含量的比较 | 第37-39页 |
·不同年限菊苣总酚含量的比较 | 第39页 |
·菊苣地上部分同一年限不同生长时期不同部位的总酚含量的提取 | 第39-40页 |
3 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附图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作者简介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