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哺乳动物性别控制研究进展 | 第12-20页 |
·哺乳动物性别决定机制及性别决定基因 | 第12-16页 |
·性别决定的发育学机制 | 第12-13页 |
·性别决定的遗传学机制 | 第13-14页 |
·性别决定的基因 | 第14-15页 |
·性别决定的分子模型 | 第15-16页 |
·性别决定的时空特征 | 第16页 |
·性别控制途径 | 第16-19页 |
·基因调控途径 | 第16-17页 |
·X、Y 精子分离途径 | 第17-18页 |
·胚胎性别鉴定途径 | 第18页 |
·妊娠选择途径 | 第18页 |
·环境控制途径 | 第18-19页 |
·性别控制的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哺乳动物X、Y 精子分离研究进展 | 第20-28页 |
·X 精子与Y 精子分离的生物学基础 | 第20-22页 |
·DNA 含量 | 第20页 |
·Y 精子的F 小体 | 第20-21页 |
·精子的重量和比重 | 第21页 |
·精子表面膜电荷 | 第21页 |
·精子的运动性 | 第21页 |
·精子的抗原性 | 第21-22页 |
·精子的耐酸性 | 第22页 |
·耐低渗环境能力 | 第22页 |
·X 精子与Y 精子的分离方法及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电泳法 | 第22页 |
·沉降法 | 第22-23页 |
·离心法 | 第23页 |
·免疫法 | 第23页 |
·流式细胞仪分离法 | 第23-24页 |
·X、Y 精子的鉴定方法 | 第24-25页 |
·X、Y 精子分离后的应用效果 | 第25-26页 |
·精子分离的效果 | 第25页 |
·精子分离后的AI | 第25页 |
·精子分离后的IVF | 第25-26页 |
·X 精子与Y 精子分离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 | 第26页 |
·王氏管分离优选精子的原理与应用 | 第26-28页 |
·王氏管分离优选精子的基本原理 | 第26-27页 |
·王氏管精子分离系统的优点 | 第27页 |
·王氏管精子分离系统的临床应用效果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哺乳动物体外受精与胚胎性别鉴定研究进展 | 第28-35页 |
·哺乳动物体外受精的研究进展 | 第28-31页 |
·体外受精技术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第28-29页 |
·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 | 第29-30页 |
·精子的预处理与获能 | 第30页 |
·精子与卵子的比例 | 第30页 |
·多精受精 | 第30-31页 |
·胚胎发育与阻滞 | 第31页 |
·哺乳动物胚胎性别鉴定技术研究进展 | 第31-33页 |
·胚胎性别鉴定的理论基础 | 第31-32页 |
·早期胚胎性别鉴定的方法 | 第32-33页 |
·体外受精与胚胎性别鉴定的问题与发展前景 | 第33-35页 |
·体外受精的问题与前景 | 第33-34页 |
·胚胎性别鉴定的问题与前景 | 第34-35页 |
第四章 酸诱导结合王氏管分离猪X、Y 精子的研究 | 第35-4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材料 | 第35-36页 |
·方法 | 第3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6-39页 |
·不同pH 值对精子活率的影响 | 第36-37页 |
·酸诱导对分离前后精子活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X、Y 精子染色后的结果 | 第38页 |
·酸诱导分离后精液中X、Y 精子的比例 | 第38-39页 |
·讨论 | 第39-40页 |
·王氏管法分离精子的效果 | 第39页 |
·不同pH 值对精子运动能力的影响 | 第39-40页 |
·稀释液中加入精氨酸的作用 | 第40页 |
·小结 | 第40-41页 |
第五章 分离精子的冷冻保存研究 | 第41-4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试验材料 | 第41页 |
·试验方法 | 第41-42页 |
·细管冻精的制作 | 第42-43页 |
·精液解冻 | 第43页 |
·精液及精子指标的评定 | 第43页 |
·数据处理 | 第43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3-45页 |
·王氏管精子分离系统的纯化和优选作用 | 第43页 |
·分离前后精液质量指标的变化 | 第43-44页 |
·分离前后精子质量指标的变化 | 第44-45页 |
·讨论 | 第45-46页 |
·王氏管对分离精子冷冻的影响 | 第45页 |
·冷冻对分离精液质量指标的影响 | 第45-46页 |
·冷冻对精子质量指标的影响 | 第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第六章 分离精子的体外受精研究 | 第47-5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7-49页 |
·试验材料 | 第47-48页 |
·试验方法 | 第48-4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9-50页 |
·卵母细胞的成熟培养与鉴定 | 第49页 |
·分离精子对猪体外受精效果的影响 | 第49-50页 |
·分离精子对猪受精卵发育的影响 | 第50页 |
·讨论 | 第50-52页 |
·精子分离对精子穿卵率的影响 | 第51页 |
·精子分离对单精入卵率的影响 | 第51页 |
·精子分离对卵裂率的影响 | 第51-52页 |
·精子分离对囊胚率的影响 | 第52页 |
·小结 | 第52-53页 |
第七章 分离精子体外受精后的胚胎性别鉴定研究 | 第53-6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3-57页 |
·主要试验材料 | 第53-54页 |
·试验方法 | 第54-5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7-60页 |
·猪血样中基因组总DNA 的提取 | 第57-58页 |
·已知性别的猪血样的性别鉴定 | 第58页 |
·猪胚的性别鉴定结果 | 第58-60页 |
·讨论 | 第60-62页 |
·猪基因组总DNA 的提取 | 第60页 |
·PCR 法扩增SRY 基因鉴别猪胚胎性别的可行性 | 第60-61页 |
·不同时期胚胎发育的性别比例 | 第61页 |
·X、Y 分离精子受精后的胚胎性别比例 | 第61-62页 |
·小结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个人简介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