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问题的背景 | 第10-20页 |
一、国家助学贷款的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二、我国助学贷款的发展与调整 | 第12-18页 |
1、建立助学贷款制度的背景 | 第12-15页 |
2、助学贷款政策的出台与调整 | 第15-18页 |
三、本文的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第18页 |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及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助学贷款的当事人分析与现状调查 | 第20-42页 |
一、对四所高校的实证性问卷与访谈调查 | 第20-32页 |
1、问卷的被试与结构设计 | 第20-21页 |
2、问卷的实施与结果统计 | 第21-32页 |
二、问卷调查与访谈的简要小结 | 第32-34页 |
1、国家助学贷款在学生中的满意度不高 | 第32页 |
2、在高校推进诚信工程对降低国家助学贷款欠还率非常必要 | 第32-33页 |
3、有必要在全社会推进公民诚信电子档案建设 | 第33页 |
4、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应当着重提高大学生诚信素质 | 第33页 |
5、政府应当重视关于国民素质塑造方面的公共政策的研究和制定 | 第33-34页 |
三、国家助学贷款的当事人利益分析 | 第34-42页 |
1、学生: 获贷不易,还贷更难 | 第34-38页 |
2、学校: 欠缺主动,规则不细 | 第38-39页 |
3、银行: 市场运作,利润至上 | 第39-40页 |
4、政府: 政策至上,脱离实际 | 第40-42页 |
第三章 其他国家和地区助学贷款制度借鉴 | 第42-50页 |
一、其他国家和地区成功的助学贷款模式 | 第42-47页 |
1、美国的助学贷款体系 | 第42-43页 |
2、加拿大的助学贷款体系 | 第43-44页 |
3、日本的助学贷款体系 | 第44-45页 |
4、韩国的助学贷款体系 | 第45-46页 |
5、香港地区的助学贷款体系 | 第46-47页 |
二、结合我国国情的可借鉴思考 | 第47-50页 |
1、借鉴多元参与的资助理念 | 第47-48页 |
2、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欠贷追缴 | 第48页 |
3、以人为本,延长还款期限 | 第48-49页 |
4、利用减免优惠,扩大助学贷款政策效力 | 第49-50页 |
第四章 我国助学贷款政策的改进建议与模式 | 第50-60页 |
一、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修正 | 第50-53页 |
1、公共性和公共政策的内涵 | 第50-51页 |
2、公共政策的效力影响因素 | 第51-52页 |
3、重视国民素质塑造的公共政策制定 | 第52页 |
4、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制定中教育部应当发挥主导作用 | 第52-53页 |
二、我国未来国家助学贷款的理想模式 | 第53-60页 |
1、重视国民素质培育,打造诚信大学生 | 第54-55页 |
2、重视政策研究,设计人性化贷款细则 | 第55-57页 |
3、重视减免政策的利用,配置优势人才资源 | 第57页 |
4、重视法规完善,提高违约强制和违约成本 | 第57-58页 |
5、重视信息研究,建立电子信用查询系统 | 第58-60页 |
第五章 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条件分析 | 第60-67页 |
一、影响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社会历史条件 | 第60-61页 |
二、现代社会政府在国家银行借贷事务中的职能 | 第61-62页 |
三、改进政府制定政策与执行政策的能力 | 第62-65页 |
四、“上大学”行为中个人教育投资意识分析 | 第65-67页 |
附录一: 四校调研问卷 | 第67-70页 |
附录二: 学生访谈提纲 | 第70-71页 |
附录三: 论文研究期间发表文章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后记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