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17页 |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1-12页 |
·文献回顾 | 第12-16页 |
·会计舞弊特征 | 第12-14页 |
·审计委员会设立动机 | 第14页 |
·审计委员会有效性 | 第14-16页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第2章 审计委员会制度的理论基础、设置模式与发展状况 | 第17-30页 |
·审计委员会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7页 |
·公司治理理论 | 第17-18页 |
·交易成本理论 | 第18-19页 |
·博弈理论 | 第19-20页 |
·审计委员会的设置模式 | 第20-24页 |
·审计委员会的不同设置模式 | 第20-23页 |
·审计委员会设置模式的比较和评价 | 第23-24页 |
·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透视 | 第24-30页 |
·审计委员会制度在美国的起源、发展和变革 | 第24-27页 |
·审计委员会制度在我国的发展 | 第27-28页 |
·审计委员会制度变迁的启示 | 第28-30页 |
第3章 审计委员会抑制会计舞弊的有效性分析 | 第30-39页 |
·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特征的描述 | 第30-34页 |
·会计舞弊概念 | 第30-31页 |
·会计舞弊的原因分析 | 第31-34页 |
·审计委员会抑制会计舞弊有效性因素 | 第34-39页 |
·审计委员会制度 | 第34页 |
·审计委员会的职责 | 第34-36页 |
·审计委员会特征对抑制会计舞弊有效性的影响 | 第36-39页 |
第4章 审计委员会防范会计舞弊的实证分析 | 第39-51页 |
·我国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的情况 | 第39页 |
·审计委员会防范会计舞弊的相关假设 | 第39-41页 |
·样本的选取和数据的来源 | 第41-43页 |
·模型的构建和研究设计 | 第43-49页 |
·模型的建立和变量定义 | 第43-44页 |
·描述性统计 | 第44-46页 |
·相关关系分析 | 第46-47页 |
·逻辑回归结果和分析 | 第47-49页 |
·研究的局限性 | 第49-51页 |
第5章 高效审计委员会防范会计舞弊的途径选择 | 第51-56页 |
·提高审计委员会成员的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 | 第51-52页 |
·审计委员会的聘用机制的改善 | 第51页 |
·完善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 第51-52页 |
·提高独立董事的综合素质能力 | 第52页 |
·树立审计委员会的权威性-法律层面的规定 | 第52-53页 |
·强制设立审计委员会 | 第52-53页 |
·审计委员会负责人由会计专业人士担任 | 第53页 |
·明确审计委员会的开会次数、开会时间和参加会议的人员 | 第53页 |
·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和外部审计的有效沟通 | 第53-55页 |
·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的沟通 | 第53-54页 |
·审计委员会与外部审计的沟通 | 第54-55页 |
·建立和完善审计委员会信息披露制度 | 第55-56页 |
·制定信息披露制度 | 第55页 |
·完善信息披露内容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后记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