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目录 | 第10-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8页 |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5-16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溢油在水体中的行为和归宿 | 第18-41页 |
| ·油品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 第18-23页 |
| ·油品的组成 | 第18-19页 |
| ·油品的性质 | 第19-23页 |
| ·溢油在水体中的行为和归宿 | 第23-35页 |
| ·溢油在水体中的迁移过程 | 第23-27页 |
| ·蒸发过程 | 第27-30页 |
| ·溶解过程 | 第30-31页 |
| ·乳化过程 | 第31-33页 |
| ·沉降过程 | 第33-34页 |
| ·光氧化过程 | 第34页 |
| ·生物降解过程 | 第34-35页 |
| ·溢油污染处理技术 | 第35-38页 |
| ·物理处理法 | 第35-36页 |
| ·化学处理法 | 第36-37页 |
| ·生物处理法 | 第37-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 第三章 溢油漂移扩散模拟及研究现状 | 第41-58页 |
| ·溢油漂移扩散模拟理论 | 第41-48页 |
| ·溢油扩散模式 | 第41-44页 |
| ·溢油漂移 | 第44-48页 |
| ·溢油模型综述 | 第48-55页 |
| ·国外模型 | 第48-52页 |
| ·国内模型 | 第52-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 第四章 DELFT3D-PART模型理论 | 第58-69页 |
| ·模型简介 | 第58-59页 |
| ·物理系统 | 第58页 |
| ·过程 | 第58-59页 |
| ·模型原理 | 第59-66页 |
| ·扩散系数 | 第59-63页 |
| ·溢油模块 | 第63-66页 |
| ·模型所需资料和参数 | 第66-67页 |
| ·模型的输出文件 | 第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 第五章 黄浦江溢油事故模拟模型的建立及率定和验证 | 第69-83页 |
| ·水动力模型的建立和率定、验证 | 第69-74页 |
| ·水动力模型基本方程 | 第69-70页 |
| ·计算区域确定和边界条件处理 | 第70-73页 |
| ·黄浦江水动力模型验证计算 | 第73-74页 |
| ·溢油模型的建立 | 第74-76页 |
| ·模拟结果分析与验证 | 第76-82页 |
| ·模型主要参数 | 第76-77页 |
| ·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77-80页 |
| ·模型的验证 | 第80-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3页 |
| 第六章 黄浦江溢油事故模拟模型的应用 | 第83-93页 |
| ·模拟方案的确定 | 第83页 |
| ·黄浦江溢油事故的模拟及结果分析 | 第83-93页 |
| ·溢油量为1吨的模拟及结果分析 | 第83-86页 |
| ·溢油量为10吨的模拟及结果分析 | 第86-87页 |
| ·溢油量为100吨的模拟及结果分析 | 第87-88页 |
| ·溢油量为200吨的模拟及结果分析 | 第88-89页 |
| ·中游河段的模拟及结果分析 | 第89-90页 |
| ·下游河段的模拟及结果分析 | 第90-91页 |
| ·模拟结果比较分析 | 第91-93页 |
| 第七章 结论和研究展望 | 第93-95页 |
| ·结论 | 第93页 |
| ·研究展望 | 第93-95页 |
| 附录一 米市渡位置1吨溢油事故模拟结果 | 第95-100页 |
| 附录二 取水口下游SKM处1吨溢油事故模拟结果 | 第100-105页 |
| 附录三 取水口下游10KM处10吨溢油事故模拟结果 | 第105-110页 |
| 附录四 取水口下游10KM处100吨溢油事故模拟结果 | 第110-116页 |
| 附录五 取水口下游10KM处200吨溢油事故模拟结果 | 第116-122页 |
| 附录六 取水口下游30KM处200吨溢油事故模拟结果 | 第122-129页 |
| 附录七 下游河段的模拟结果 | 第129-13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9-140页 |
| 致谢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