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44页 |
§1.1 现代宇宙学的三大基石 | 第12-14页 |
§1.1.1 哈勃膨胀 | 第12-13页 |
§1.1.2 宇宙微波背景(CMB) | 第13-14页 |
§1.1.3 轻元素的合成 | 第14页 |
§1.2 精确宇宙学 | 第14-20页 |
§1.2.1 宇宙学背景 | 第16-17页 |
§1.2.2 标准宇宙学模型 | 第17-18页 |
§1.2.3 宇宙学参数的精确测定及意义 | 第18-20页 |
§1.3 星系的观测性质 | 第20-27页 |
§1.3.1 星系的哈勃分类 | 第20-21页 |
§1.3.2 盘星系的观测性质 | 第21-27页 |
§1.4 结构增长理论 | 第27-44页 |
§1.4.1 扰动的线性增长 | 第28-30页 |
§1.4.2 功率谱及其演化 | 第30-37页 |
§1.4.3 球塌缩模型 | 第37-39页 |
§1.4.4 暗晕的性质 | 第39-40页 |
§1.4.5 质量函数 | 第40-44页 |
第二章 盘星系形成 | 第44-64页 |
§2.1 概述 | 第44-46页 |
§2.2 经典的盘星系形成理论 | 第46-61页 |
§2.2.1 等温球模型下的非自引力盘 | 第46-49页 |
§2.2.2 NFW模型下的自引力盘 | 第49-52页 |
§2.2.3 盘的统计性质 | 第52-61页 |
§2.3 盘星系形成中的角动量问题 | 第61-62页 |
§2.4 本文的研究目的 | 第62-64页 |
第三章 不同暗物质模型暗晕的角动量分布 | 第64-86页 |
§3.1 不同宇宙模型的数值模拟及样本简述 | 第64-66页 |
§3.1.1 宇宙学数值模拟 | 第64页 |
§3.1.2 暗物质晕的确定 | 第64-65页 |
§3.1.3 样本的划分及命名 | 第65-66页 |
§3.2 计算方法及结果 | 第66-79页 |
§3.2.1 计算方法及误差讨论 | 第66-69页 |
§3.2.2 计算结果 | 第69-79页 |
§3.3 其它类型暗物质模型 | 第79-85页 |
§3.3.1 温暗物质模型(WDM) | 第79-81页 |
§3.3.2 自相互作用暗物质模型(SIDM) | 第81-85页 |
§3.4 小结 | 第85-86页 |
第四章 LCDM模型下暗物质及热气体的角动量分布 | 第86-115页 |
§4.1 研究目的及方法 | 第86-92页 |
§4.1.1 含气体成份的宇宙学流体数值模拟 | 第87-89页 |
§4.1.2 关于角动量的计算 | 第89-92页 |
§4.2 测量结果 | 第92-104页 |
§4.2.1 暗晕中不同成份的角动量总体性质 | 第92-99页 |
§4.2.2 暗晕中不同成份的角动量分布 | 第99-104页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104-115页 |
第五章 暗晕模型及角动量的起源与演化 | 第115-122页 |
§5.1 潮汐转矩理论(TTT) | 第115-116页 |
§5.2 利用数值模拟对TTT理论进行检验 | 第116-117页 |
§5.3 并合与吸积 | 第117-119页 |
§5.4 角动量与暗晕形状及大尺度结构的排列关系 | 第119-122页 |
§5.4.1 角动量与暗晕形状在不同半径处的相关关系 | 第119-120页 |
§5.4.2 角动量与周围环境及大尺度结构的相关关系 | 第120-122页 |
第六章 总结、讨论与展望 | 第122-125页 |
§6.1 总结与讨论 | 第122-124页 |
§6.2 以后的工作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0页 |
附一:学习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130-131页 |
附二:个人简历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