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壳菌菌株的分离鉴定及生物防治潜力研究
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1页 |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 第3-4页 |
目录 | 第4-7页 |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简史 | 第10页 |
·内生真菌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动态 | 第10-13页 |
·内生真菌生态学 | 第11-12页 |
·内生真菌的开发利用 | 第12-13页 |
·毛壳属真菌的研究 | 第13-19页 |
·毛壳属真菌分类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形态性状分类特征 | 第15-16页 |
·生理学分类特征 | 第16页 |
·生物技术在分类研究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毛壳菌的致病性 | 第17页 |
·毛壳菌对杀菌剂敏感性的研究 | 第17页 |
·毛壳菌作为生防菌研究 | 第17-19页 |
·毛壳菌对植物病害的防治 | 第17-18页 |
·毛壳菌防治植物病害的作用机理 | 第18-19页 |
·毛壳菌在植物病害防治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5页 |
·供试材料 | 第19-20页 |
·主要培养基 | 第19页 |
·主要试剂 | 第19-20页 |
·主要仪器 | 第20页 |
·分离培养与鉴定方法 | 第20-21页 |
·菌种分离及培养方法 | 第20-21页 |
·菌种形态性状观察及鉴定分类 | 第21页 |
·培养特性研究 | 第21-23页 |
·菌种 | 第21页 |
·方法 | 第21-23页 |
·不同培养基对毛壳菌菌落生长的影响 | 第21-22页 |
·不同温度对毛壳菌菌落生长的影响 | 第22页 |
·不同pH值对毛壳菌菌落生长的影响 | 第22-23页 |
·不同光照及通气性对毛壳菌菌落生长的影响 | 第23页 |
·六种杀菌剂对毛壳菌的抑制效果 | 第23-24页 |
·材料 | 第23页 |
·菌种 | 第23页 |
·药剂 | 第23页 |
·方法 | 第23-24页 |
·竹毛壳菌对六种真菌的抑菌作用测定 | 第24-25页 |
·菌种 | 第24页 |
·方法 | 第24-25页 |
·两点对峙培养 | 第24-25页 |
·三点对峙培养 | 第2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5-36页 |
·菌种鉴定 | 第25-28页 |
·杂交竹竹秆组织竹毛壳菌的带菌率 | 第28-29页 |
·培养特性 | 第29-31页 |
·不同培养基对竹毛壳菌菌落生长的影响 | 第29页 |
·不同温度对竹毛壳菌菌落生长的影响 | 第29-30页 |
·不同pH值对竹毛壳菌菌落生长的影响 | 第30页 |
·不同光照及通气性对毛壳菌菌落生长的影响 | 第30-31页 |
·六种杀菌剂对竹毛壳菌的抑制效果 | 第31-32页 |
·竹毛壳菌对六种真菌的抑菌作用测定 | 第32-36页 |
·竹毛壳菌的拮抗力测定 | 第32-35页 |
·竹毛壳菌对立枯丝核菌的拮抗效果 | 第32-33页 |
·竹毛壳菌对毛串珠镰刀菌的拮抗效果 | 第33页 |
·竹毛壳菌对大丽轮枝霉的拮抗效果 | 第33页 |
·竹毛壳菌对核盘菌的拮抗效果 | 第33-34页 |
·竹毛壳菌对纹枯病菌AG-4的拮抗效果 | 第34-35页 |
·竹毛壳菌对木霉F060的拮抗效果 | 第35页 |
·竹毛壳菌与六种菌株的拮抗反应效果 | 第35-36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36-40页 |
·内生竹毛壳菌的鉴定 | 第36-37页 |
·内生竹毛壳菌在杂交竹上的带菌情况 | 第37页 |
·竹毛壳菌对环境的适应性 | 第37-38页 |
·竹毛壳菌对杀菌剂的敏感性 | 第38页 |
·竹毛壳菌的生物防治潜力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ABSTRACT | 第45-48页 |
图版 | 第48-5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