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校园建筑与景观的融合研究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页 |
·研究对象 | 第7-8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0页 |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论文结构 | 第11-12页 |
第二章 校园建筑景观融合的价值取向 | 第12-18页 |
·有机统一的整体空间 | 第12-14页 |
·宏观层面:自然与人工物的统一 | 第12-13页 |
·中观层面: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 第13-14页 |
·微观层面:官能感受的统一 | 第14页 |
·校园生态连续 | 第14-15页 |
·物质生态连续 | 第14-15页 |
·社会生态连续 | 第15页 |
·多元共生 | 第15-18页 |
·共生的概念 | 第15-16页 |
·校园景观建筑共生 | 第16-18页 |
第三章 校园文化与景观的融合 | 第18-24页 |
·校园文化对景观的意义 | 第18页 |
·校园历史文脉的传承 | 第18-21页 |
·校园历史场所的保留 | 第18-19页 |
·校园教育精神的传承 | 第19-20页 |
·校园历史的保留和创新 | 第20-21页 |
·艺术文化与校园景观的结合 | 第21-24页 |
·校园景观与艺术品的区别:场所性 | 第21-22页 |
·校园景观的艺术化倾向 | 第22-24页 |
第四章.校园形态与校园景观的融合 | 第24-41页 |
·校园总体布局 | 第24-30页 |
·自然景观的利用 | 第24-26页 |
·校园建筑的空间形态 | 第26-30页 |
·点的空间形态 | 第26-28页 |
·面的空间形态 | 第28-29页 |
·群的空间形态 | 第29-30页 |
·空间的组合 | 第30-36页 |
·空间的围合 | 第30-31页 |
·空间的序列 | 第31-33页 |
·空间的分割与渗透 | 第33-35页 |
·“空”的营造 | 第35-36页 |
·校园线路与校园景观的融合 | 第36-41页 |
·道路的形式:迂回与轴线 | 第36-38页 |
·道路组织景观 | 第38-39页 |
·道路景观空间 | 第39-41页 |
第五章 校园建筑与校园景观的融合 | 第41-50页 |
·校园建筑融入景观 | 第41-44页 |
·校园建筑的景观意识 | 第41页 |
·建筑局部的景观处理 | 第41-43页 |
·建筑本体绿化 | 第43-44页 |
·校园建筑景观的融合空间 | 第44-50页 |
·建筑景观交接空间 | 第44-46页 |
·建筑底层架空空间 | 第46-48页 |
·建筑庭院空间 | 第48-50页 |
第六章 校园的景观设计实例分析 | 第50-60页 |
·工程概况 | 第50-51页 |
·融合设计原则 | 第51-52页 |
·设计构思 | 第52页 |
·结构布局 | 第52-53页 |
·分项说明 | 第53-59页 |
·用地平衡表 | 第59-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