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7页 |
| 引言 | 第7-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2页 |
| ·外来务工人口与外来人口、流动人口、暂住人口的区别 | 第9-10页 |
| ·外来务工人口抽样调查中抽样基本单位的考虑 | 第10页 |
| ·把外来务工人口的住处划分为民宅和非民宅 | 第10-12页 |
| 第一部分 民宅外来务工人口抽样设计研究 | 第12-25页 |
| 第2章 样本的抽取 | 第12-21页 |
| ·将民宅外来务工人口调查纳入2005 年1%人口抽样 | 第12-14页 |
| ·将民宅内外来务工人口调查纳入2005 年1%人口抽样的理由 | 第12页 |
| ·1%人口抽样调查中样本的抽取 | 第12-14页 |
| ·对2005 年1%人口抽样方案中样本量计算方法的评述 | 第14-21页 |
| ·对2005 年1%人口抽样方案中样本量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有可能发生的误会 | 第14-15页 |
| ·样本量的规范计算方法 | 第15-21页 |
| 第3章 民宅外来务工人口数目估计 | 第21-25页 |
| ·民宅外来务工人口数据的采集 | 第21-22页 |
| ·民宅外来务工人口总量估计 | 第22-25页 |
| ·民宅外来务工人口估计量的选择 | 第22页 |
| ·民宅外来务工人口总量估计 | 第22-25页 |
| 第二部分 非民宅外来务工人口抽样设计研究 | 第25-46页 |
| 第4章 从两个抽样框抽样技术概述 | 第25-29页 |
| 第5章 非民宅外来务工人口抽样的操作 | 第29-33页 |
| ·非民宅外来务工人口调查的抽样单位和抽样框 | 第29页 |
| ·抽样单位和抽样框 | 第29页 |
| ·抽样框的进一步说明 | 第29页 |
| ·非民宅外来务工人口调查的抽样方法 | 第29-31页 |
| ·分层 | 第29-30页 |
| ·从两个抽样框抽样技术的操作 | 第30-31页 |
| ·非民宅外来务工人口调查的样本量和数据采集 | 第31-33页 |
| 第6章 非民宅外来务工人口总量估计 | 第33-38页 |
| ·抽样流程和符号约定 | 第33-34页 |
| ·抽样流程 | 第33页 |
| ·符号约定 | 第33-34页 |
| ·剔除重复情况下的总量估计 | 第34-35页 |
| ·不剔除重复情况下的总量估计 | 第35-38页 |
| ·总量估计 | 第35-37页 |
| ·权重系数的确定 | 第37-38页 |
| 第7章 从两个抽样框中抽样应用的再探讨 | 第38-46页 |
| ·从两个抽样框中抽样方法及估计的再探讨 | 第38-41页 |
| ·抽样方法的再探讨 | 第38-39页 |
| ·剔除重复情况下的总量估计 | 第39-40页 |
| ·不剔除重复情况下的总量估计 | 第40-41页 |
| ·从两个抽样框中抽样样本量计算的规范做法 | 第41-46页 |
| ·求解n hA 、n hB 、p 、q的“精确方法” | 第41-42页 |
| ·求解n hA 、nhB 、p 、q的粗略方法 | 第42-44页 |
| ·总体方差的预先估计 | 第44-46页 |
| 第三部分 民宅与非民宅外来务工人口数目的合成 | 第46-51页 |
| 第8章 民宅与非民宅外来务工人口数目的合成估计量 | 第46-47页 |
| 第9章 对1%人口抽样资料公布方法的评述 | 第47-51页 |
| ·1%人口抽样主要数据公布资料中存在的问题及可能原因分析 | 第47-48页 |
| ·关于调查指标相对率推算的规范做法 | 第48-51页 |
| ·抽样流程和符号约定 | 第48页 |
| ·估计量、估计量的方差及估计方差 | 第48-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 后记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