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6页 |
| ·机体中铁的功能 | 第12页 |
| ·铁缺乏和过量对人体的危害 | 第12-13页 |
| ·Hepcidin与机体铁代谢 | 第13-20页 |
| ·Hepcidin的分子结构 | 第13-14页 |
| ·机体内正常铁代谢 | 第14-15页 |
| ·人体内铁代谢调节 | 第15-16页 |
| ·Hepcidin在铁代谢调节中的作用 | 第16-18页 |
| ·Hepcidin的表达调控 | 第18-20页 |
| ·Hepcidin的应用前景与制备方法 | 第20页 |
| ·大肠杆菌表达体系 | 第20-25页 |
| ·大肠杆菌表达载体 | 第21-23页 |
| ·大肠杆菌密码子偏好性 | 第23页 |
| ·外源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部位 | 第23-24页 |
| ·融合表达 | 第24页 |
| ·大肠杆菌的培养 | 第24-25页 |
| ·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25-26页 |
| 第二章 Hepcidin融合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6-46页 |
| ·DNA序列的设计与合成 | 第26-27页 |
| ·Hepcidin融合蛋白表达载体构建 | 第27-37页 |
| ·菌株与质粒 | 第27-28页 |
| ·试剂 | 第28页 |
| ·培养基 | 第28-29页 |
| ·仪器设备 | 第29页 |
| ·pGEX-hpc融合蛋白表达载体构建 | 第29-34页 |
| ·pET-hpc融合表达载体构建 | 第34-3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4页 |
| ·Hepcidin合成与天然序列的比较 | 第37页 |
| ·pGEX-hpc融合表达载体的的构建与鉴定 | 第37-40页 |
| ·pET-hpc载体的的构建与鉴定 | 第40-44页 |
| ·讨论 | 第44-46页 |
| ·Hepcidin基因的克隆策略 | 第44页 |
| ·目的基因的表达策略 | 第44-46页 |
| 第三章 Hepcdin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 第46-67页 |
| ·菌株与质粒 | 第46页 |
| ·试剂 | 第46-47页 |
| ·培养基 | 第47页 |
| ·仪器设备 | 第47页 |
| ·实验方法 | 第47-54页 |
| ·pGEX-hpc在大肠杆菌的表达 | 第47-53页 |
| ·pET-hpc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 第53-5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4-66页 |
| ·GST-Hepcidin的表达 | 第54-59页 |
| ·His-hepcidin蛋白表达 | 第59-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第四章 包涵体的分离纯化及金属螯合亲和层析 | 第67-81页 |
| ·材料与设备 | 第68页 |
| ·表达菌株 | 第68页 |
| ·试剂 | 第68页 |
| ·实验设备 | 第68页 |
| ·实验方法 | 第68-69页 |
| ·蛋白表达 | 第68页 |
| ·包涵体的制备 | 第68-69页 |
| ·包涵体的溶解 | 第69页 |
| ·金属螯和层析 | 第69页 |
| ·螯合树脂吸附容量测定 | 第69页 |
| ·吸附动力学实验 | 第69页 |
| ·其他实验方法 | 第6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9-79页 |
| ·包涵体的分离与洗涤 | 第70-71页 |
| ·包涵体的溶解 | 第71-72页 |
| ·金属螯合层析 | 第72-79页 |
| ·螯合树脂吸附容量及吸附动力学 | 第79页 |
|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 第五章 融合蛋白的二硫键形成与复性 | 第81-94页 |
| ·实验材料 | 第82页 |
| ·实验方法 | 第82-83页 |
| ·二硫键的氧化形成 | 第82页 |
| ·氧化蛋白质的浓缩 | 第82-83页 |
| ·氧化蛋白单体的分离 | 第83页 |
| ·氧化蛋白单体的复性 | 第83页 |
| ·单体蛋白的浓缩 | 第83页 |
| ·缓冲溶液更换 | 第83页 |
| ·单体蛋白的分析 | 第8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83-92页 |
| ·二硫键的形成 | 第83-88页 |
| ·氧化蛋白的浓缩 | 第88页 |
| ·氧化蛋白的分离 | 第88-90页 |
| ·单体蛋白的复性 | 第90-91页 |
| ·单体蛋白的浓缩 | 第91-92页 |
| ·缓冲液更换 | 第92页 |
|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 第六章 肠激酶酶切反应及hepcidin纯化 | 第94-106页 |
| ·材料与设备 | 第95页 |
| ·实验材料 | 第95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95页 |
| ·实验方法 | 第95-97页 |
| ·融合蛋白酶切反应 | 第96页 |
| ·IMAC吸附 | 第96页 |
| ·Hepcidin的纯化 | 第96页 |
| ·园二色光谱 | 第96页 |
| ·抗菌试验 | 第96-9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97-105页 |
| ·酶切反应条件 | 第97-102页 |
| ·担体蛋白的去除 | 第102页 |
| ·Hepcidin的反相纯化 | 第102-104页 |
| ·重组hepcidin的抑菌效果 | 第104-10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 第七章 融合蛋白的Tricine-SDS-PAGE | 第106-112页 |
| ·试剂和仪器 | 第106页 |
| ·实验方法 | 第106-10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108-111页 |
| ·电泳样品中还原剂浓度对电泳的影响 | 第108-110页 |
| ·凝胶中还原剂浓度对电泳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 ·本章小节 | 第111-112页 |
| 第八章 总结 | 第112-11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5-125页 |
| 附录 | 第125-126页 |
| 致谢 | 第126-127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