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4页 |
1 、“义”与“江湖”的文化溯源 | 第7-8页 |
2 、香港警匪电影轮廓及特征 | 第8-11页 |
3 、国内外研究状况一览 | 第11-12页 |
4 、论文研究重点及方法 | 第12-14页 |
第一章 英雄片:“义”的新生与“都市江湖”的草创图景 | 第14-31页 |
第一节 香港警匪电影前史及英雄片热潮 | 第14-18页 |
1 、 香港警匪电影之前史 | 第14-16页 |
2 、 英雄片始末及其风格 | 第16-18页 |
第二节 英雄片的传袭及其现代时空特征 | 第18-23页 |
1 、义的传承及改写形态 | 第18-21页 |
2 、 江湖文化的都市图景 | 第21-23页 |
第三节 对英雄片中义与江湖的本质探察 | 第23-31页 |
1 、义的共鸣机制及本质 | 第23-27页 |
2 、都市江湖的空间功能 | 第27-31页 |
第二章 古惑片:“义”的偏移与“都市江湖”的成熟形态 | 第31-46页 |
第一节 英雄片到古惑片的警匪类型延拓 | 第31-35页 |
1 、香港警匪电影的新类型 | 第31-33页 |
2 、古惑仔电影的来龙去脉 | 第33-35页 |
第二节 古惑片中义的形态及其江湖景观 | 第35-40页 |
1 、都市江湖中的社团组织 | 第35-38页 |
2 、义的偏移与单纯化想象 | 第38-40页 |
第三节 对古惑片中都市江湖的文化读解 | 第40-46页 |
1 、都市江湖作为异类空间 | 第40-43页 |
2 、 反古惑片中的另类江湖 | 第43-46页 |
第三章 黑色电影:“义”的解构与“都市江湖”的坍塌溃败 | 第46-61页 |
第一节 黑色电影的出现背景及视觉特征 | 第46-51页 |
1 、九七前后的香港电影 | 第46-48页 |
2 、黑色警匪电影地形图 | 第48-51页 |
第二节 黑色电影中的义与都市江湖形态 | 第51-55页 |
1 、都市江湖的混乱溃败 | 第51-53页 |
2 、对于义的反思及解构 | 第53-55页 |
第三节 都市江湖镜像空间的功能及演变 | 第55-61页 |
1 、 江湖镜像的功能总结 | 第55-58页 |
2 、江湖溃败的根源探讨 | 第58-61页 |
第四章 无间系列:“义”的置换与“都市江湖”的新生面孔 | 第61-78页 |
第一节 新警匪电影的创作及其风格特征 | 第61-66页 |
1 、警匪电影的作者延续 | 第61-63页 |
2 、无间系列的新生特征 | 第63-66页 |
第二节 无间系列中的空间及其人物关系 | 第66-71页 |
1 、 游戏状态的人物关系 | 第66-69页 |
2 、 都市江湖的图景变奏 | 第69-71页 |
第三节 秩序空间与现代文明的价值导向 | 第71-78页 |
1 、秩序空间的隐喻图解 | 第71-74页 |
2 、现代文明的价值指认 | 第74-78页 |
结语:香港警匪电影与香港电影业的浮沉变迁 | 第78-80页 |
附录一:1979-2003年香港警匪电影年表 | 第80-106页 |
附录二:论文各章相关影片资料 | 第106-120页 |
参考书目: | 第120-123页 |
后记 | 第123-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