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页 |
第一节 写作缘起 | 第7-8页 |
第二节 研究思路、范围与对象 | 第8-9页 |
第三节 本论文主要参考资料 | 第9-12页 |
第二章 东晋佛教概述 | 第12-51页 |
第一节 佛教入华与发展 | 第12-20页 |
一、佛教入华 | 第12-14页 |
二、佛教的发展 | 第14-20页 |
(一) 东汉末期 | 第14-16页 |
(二) 三国时期—酝酿期 | 第16-18页 |
(三) 西晋时期—发展期 | 第18-20页 |
第二节 东晋佛教 | 第20-51页 |
一、东晋帝王对佛教的提倡、支持 | 第21-25页 |
二、鸠摩罗什及其译经活动 | 第25-29页 |
三、东晋高僧与玄学 | 第29-36页 |
(一) 支遁与玄学 | 第29-32页 |
(二) 僧肇与玄学 | 第32-36页 |
四、慧远及其结社念佛 | 第36-42页 |
五、竺道生与佛性论 | 第42-50页 |
(一) 竺道生思想之背景及其渊源 | 第42-43页 |
(二) 顿悟学说 | 第43-47页 |
(三) 佛性论—一阐提人皆有佛性 | 第47-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第三章 佛教与东晋文人 | 第51-85页 |
第一节 陶渊明与佛教 | 第52-68页 |
一、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 | 第52-56页 |
二、陶渊明作品中的佛教思想 | 第56-68页 |
(一) 人生空幻无常 | 第56-61页 |
(二) 生死观 | 第61-68页 |
第二节 谢灵运与佛教 | 第68-85页 |
一、谢灵运的生平 | 第69-72页 |
二、谢灵运和东晋高僧 | 第72-79页 |
三、谢灵运《与诸道人辩宗论》 | 第79-85页 |
第四章 佛教与东晋诗歌 | 第85-157页 |
第一节 玄言诗 | 第85-108页 |
一、玄言诗形成 | 第86-90页 |
二、玄言诗中的玄思佛理 | 第90-108页 |
(一) 玄言诗中的玄佛交融 | 第90-99页 |
(二) 玄言诗中的本体论 | 第99-104页 |
(三) 玄言诗中的言意之辨 | 第104-108页 |
第二节 山水诗 | 第108-132页 |
一、山水诗的溯源与形成 | 第108-112页 |
二、东晋佛教对山水诗形成的贡献 | 第112-125页 |
三、谢灵运山水诗中的“顿悟”思想 | 第125-132页 |
第三节 佛理诗 | 第132-157页 |
一、佛理诗兴起的背影 | 第132-142页 |
(一) 佛学与玄学思想的交融 | 第132-134页 |
(二) 僧诗创作的开始 | 第134-136页 |
(三) 偈颂对佛理诗的影响 | 第136-142页 |
二、佛理诗的佛教思想 | 第142-157页 |
(一) 无常与性空思想 | 第142-144页 |
(二) 言不尽意思想 | 第144-146页 |
(三) 大慈大悲思想 | 第146-147页 |
(四) 戒律思想 | 第147-154页 |
(五) 因果思想 | 第154-157页 |
第五章 东晋志怪小说中的佛教神通 | 第157-200页 |
第一节 东晋志怪小说概论 | 第157-170页 |
一、浅析志怪小说产生的原因 | 第157-162页 |
二、东晋志怪小说概述 | 第162-170页 |
(一) 干宝《搜神记》 | 第163-164页 |
(二) 陶渊明《搜神后记》 | 第164-165页 |
(三) 王嘉《拾遗记》 | 第165-167页 |
(四) 荀氏《灵鬼志》 | 第167页 |
(五) 《观世音应验记》 | 第167-170页 |
第二节 佛教的神通 | 第170-179页 |
一、佛经中的神通 | 第170-175页 |
(一) 早期佛教经典的神通 | 第170-173页 |
(二) 部派佛教时期经典的神通 | 第173-174页 |
(三) 大乘佛教经典的神通 | 第174-175页 |
二、佛经中神通的象征意义 | 第175-179页 |
第三节 东晋志怪小说中的佛教神通感应 | 第179-200页 |
一、东晋志怪小说中的佛教神通 | 第179-188页 |
(一) 中国佛教对神通的运用 | 第179-184页 |
(二) 小说中神通的象征意义 | 第184-188页 |
二、东晋志怪小说中的观音菩萨感应 | 第188-200页 |
(一) 观音菩萨感应的来由 | 第188-191页 |
(二) 《光世音应验记》中的故事内容与意义 | 第191-200页 |
1、火灾 | 第191-193页 |
2、水灾 | 第193-194页 |
3、狱灾 | 第194-196页 |
4、杀灾 | 第196-197页 |
5、病灾 | 第197-200页 |
结语 | 第200-205页 |
参考文献 | 第205-2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