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5页 |
| 引言 | 第15-18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8-31页 |
| 第一节 鱼类耐低温研究现状 | 第18-24页 |
| ·营养学方面 | 第18-19页 |
| ·神经系统和内分泌方面 | 第19-21页 |
| ·新陈代谢方面 | 第21页 |
| ·分子生物学方面 | 第21-22页 |
| ·血清生化指标方面 | 第22-24页 |
| 第二节 鱼类体色调控研究现状 | 第24-29页 |
| ·遗传因素 | 第25页 |
| ·神经和内分泌因素 | 第25-27页 |
| ·饲料对体色的影响 | 第27-28页 |
| ·环境对体色的影响 | 第28-29页 |
| 第三节 本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29-31页 |
| 第二章 大菱鲆低温胁迫试验及体表遗传特征研究 | 第31-43页 |
| 引言 | 第31-32页 |
| 第一节 不同表型性状大菱鲆的耐低温差异研究 | 第32-3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3页 |
| ·实验材料 | 第32页 |
| ·低温实验设计 | 第32-33页 |
| 2 结果与讨论 | 第33-35页 |
| ·死亡率差异 | 第33页 |
| ·低温胁迫后摄食观察 | 第33-34页 |
| ·低温胁迫后恢复实验 | 第34-35页 |
| 第二节 大菱鲆不同表型亲本杂交子代的体色及体型研究 | 第35-43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7页 |
|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 ·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 ·亲鱼交配设计和繁殖 | 第35-36页 |
| ·饲养管理 | 第36页 |
| ·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36-37页 |
| 2 结果与讨论 | 第37-39页 |
| ·自交及杂交组合的受精率和孵化率 | 第37-38页 |
| ·体色的分离 | 第38-39页 |
| ·四个组合的可量性状比较分析 | 第39页 |
| 3 讨论 | 第39-42页 |
| ·体表带星点和不带星点大菱鲆 | 第39-40页 |
| ·受精率和孵化率 | 第40页 |
| ·体型分析 | 第40-41页 |
| ·体色遗传规律 | 第41-42页 |
| 4 小结 | 第42-43页 |
| 第三章 低温胁迫对不同表型性状大菱鲆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43-52页 |
| 引言 | 第43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5页 |
| ·实验材料 | 第43页 |
| ·试剂 | 第43-44页 |
| ·低温胁迫实验设计 | 第44页 |
| ·样品采集 | 第44页 |
| ·血清指标测定 | 第44-45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5-50页 |
| ·不同低温胁迫时间对两种不同型状大菱鲆血清pH 的影响 | 第45-46页 |
| ·不同低温胁迫时间对两种不同型状大菱鲆血清离子的影响 | 第46-48页 |
| ·血清中Cl-的变化 | 第46-47页 |
| ·血清中K+的变化 | 第47-48页 |
| ·不同低温胁迫时间对两种不同型状大菱鲆血清酶的影响 | 第48-50页 |
| ·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活性的变化 | 第48-49页 |
| ·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活性的变化 | 第49-50页 |
| 3 讨论 | 第50-52页 |
| 第四章 与大菱鲆体表表型性状相关的AFLP 分子标记研究 | 第52-6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7页 |
| ·实验材料 | 第52页 |
| ·实验试剂 | 第52页 |
| ·实验仪器 | 第52-53页 |
| ·方法 | 第53-57页 |
| ·DNA 的提取 | 第53-54页 |
| ·EcoRI 和MseI 接头及引物的合成 | 第54页 |
| ·基因组DNA 的双酶切 | 第54-55页 |
| ·酶切产物与接头的连接 | 第55页 |
| ·预扩增反应 | 第55-56页 |
| ·选择性扩增反应 | 第56页 |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 | 第56-57页 |
| ·差异条带回收 | 第57页 |
| 2 结果与讨论 | 第57-60页 |
| ·DNA 质量检验与浓度测定 | 第57-58页 |
| ·预扩增反应 | 第58页 |
| ·差异片段比对 | 第58-60页 |
| 第五章 大菱鲆表皮蛋白质组双向电泳体系的建立及差异蛋白分析 | 第60-78页 |
| 引言 | 第60-61页 |
| 第一节 大菱鲆表皮蛋白质组双向电泳技术的建立及优化 | 第61-7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1-64页 |
| ·材料 | 第61-62页 |
| ·样品采集 | 第61页 |
| ·试剂 | 第61页 |
| ·仪器 | 第61-62页 |
| ·方法 | 第62-64页 |
| ·实验所需液体配置 | 第62页 |
| ·蛋白样品的制备与定量 | 第62-63页 |
| ·蛋白定量 | 第63页 |
| ·双向电泳 | 第63-64页 |
| 2 结果与讨论 | 第64-69页 |
| ·不同蛋白提取方法对蛋白提取质量的影响 | 第64-66页 |
| ·IPG 胶条pH 范围的选择 | 第66页 |
| ·等电聚焦程序对大菱鲆表皮蛋白双向电泳图谱的影响 | 第66-67页 |
| ·凝胶显影时间对结果的影响 | 第67-68页 |
| ·IPG 胶条转移对双向电泳图谱的影响 | 第68-69页 |
| 3 小结 | 第69-70页 |
| 第二节 低温胁迫下大菱鲆表皮蛋白质组差异表达的双向电泳分析 | 第70-7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0-71页 |
| ·实验鱼 | 第70页 |
| ·低温胁迫实验设计与取样 | 第70页 |
| ·试剂与仪器 | 第70页 |
| ·蛋白样品的制备与定量 | 第70-71页 |
| ·双向电泳 | 第71页 |
| ·染色、扫描及图像分析 | 第71页 |
| ·质谱鉴定 | 第7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1-75页 |
| ·低温胁迫下大菱鲆表皮蛋白双向电泳图谱分析 | 第71-72页 |
| ·低温胁迫下大菱鲆表皮差异蛋白点质谱分析及数据库搜寻比对 | 第72-75页 |
| 3 讨论 | 第75-77页 |
| 4 小结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8页 |
| 附录 | 第88-89页 |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