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麻类作物论文--亚麻论文

不同生态条件下雄性不育亚麻育性表现及细胞学特征研究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4页
 1 植物雄性不育的研究历史第9-10页
 2 植物雄性不育的分类第10-17页
   ·细胞质雄性不育在主要作物种的研究进展第10-15页
   ·细胞核雄性不育第15-17页
 3 生境敏感型雄性不育系的研究进展第17-20页
   ·光温敏雄性不系的分类第18页
   ·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系光温作用模式第18-19页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光温作用模式第19-20页
 4 植物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研究第20-21页
   ·雄性不育系花粉败育的主要时期及途径第20-21页
   ·不育系花粉败育与细胞核及细胞质的关系第21页
 5 亚麻雄性不育的研究第21-23页
   ·亚麻概述第21-22页
   ·亚麻开发研究价值第22页
   ·亚麻杂种优势及雄性不育的研究第22-23页
 6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3-24页
第二章 不同条件下雄性不育亚麻育性表现及花期积温对育性的影响第24-52页
 1 材料和方法第24-25页
     ·田间试验设计第24页
     ·花粉育性统计及温度对育性的影响分析第24-25页
     ·人工控温试验第2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5-49页
   ·兰州地区试验结果分析第25-29页
     ·不育系的生长习性第25-26页
     ·花期温度的变化第26页
     ·花粉可染率及自交结果率的变化第26-28页
     ·可染率与积温的相关及回归分析第28-29页
   ·天祝地区试验结果分析第29-33页
     ·不育系的生长习性第29-30页
     ·花期温度的变化第30页
     ·不育系花粉可染率的变化第30-31页
     ·不育系花粉可染率与积温的相关及回归分析第31-33页
   ·云南元谋地区试验结果分第33-47页
     ·第一期不育系结果分析第33-38页
       ·不育系生长习性第33页
       ·第一期花期温度变化第33-34页
       ·第一期不育系花粉可染率及自交结果率的变化第34-35页
       ·可染率与积温的相关及回归分析第35-37页
       ·结果率与积温的相关及回归分析第37-38页
     ·第二期不育系结果分析第38-43页
       ·不育系生长习性第38页
       ·不育系花期温度变化第38-39页
       ·不育系花粉可染率及自交结果率的变化第39-40页
       ·不育系可染率与积温的相关及回归分析第40-42页
       ·不育系结果率与积温的相关及回归分析第42-43页
     ·第三期不育系结果分析第43-47页
       ·不育系生长习性第43-44页
       ·不育系花期温度变化第44页
       ·不育系花粉可染率及自交结果率的变化第44-45页
       ·可染率与积温的相关分析第45-46页
       ·结果率与积温的相关分析第46-47页
   ·人工控制条件下的育性表现第47页
   ·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不育系育性表现第47-49页
   ·不同生态点不育系花粉可染率和自交结实率的相关第49页
 3 结论与讨论第49-52页
   ·不育系在各生态点的生长习性第49-50页
   ·各生态点温度变化趋势第50页
   ·不同生态点不育系的育性表现第50-51页
   ·不育系温度临界值和可染率与结实率之间回归分析结果的探讨第51页
   ·存在和需进一步要解决的问题第51-52页
第三章 温敏型雄性不育亚麻细胞学特征研究第52-56页
 1 材料和方法第52-53页
   ·材料第52页
   ·方法第52-53页
     ·花器官外观形态学观察与比较第52页
     ·小孢子败育过程的细胞学观察与比较第52-5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3-54页
   ·S5 不育系花器形态特征第53页
   ·小孢子发育的细胞形态学特征第53-54页
     ·可育小孢子的发育过程第53-54页
     ·不育小孢子的发育过程第54页
 3 结论与讨论第54-56页
   ·亚麻雄性不育系与可育系间形态差异第54页
   ·温敏型亚麻雄性不育系败育时期及败育表现第54-55页
   ·雄性不育败育的原因第55-56页
图版说明第56-57页
Plate Explanation第57-58页
图版Ⅰ第58-59页
图版Ⅱ第59-60页
图版Ⅲ第60-61页
致谢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7页
作者简介第67-68页
导师简介第68-69页
独创性声明第69页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ARM与uC/OS-Ⅱ的嵌入式系统研究
下一篇:当代日本国际理解教育的考察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