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免疫抑制剂雷帕霉素在肾移植中应用的临床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前言 | 第11-16页 |
第一章 资料和方法 | 第16-22页 |
·试验对象的选择 | 第16-18页 |
·入选标准 | 第16页 |
·排除标准 | 第16-17页 |
·病例选择 | 第17-18页 |
·手术情况 | 第18页 |
·用药方案 | 第18-19页 |
·SRL组用药剂量及方法 | 第18-19页 |
·MMF组用药剂量及方法 | 第19页 |
·观察项目及指标 | 第19-21页 |
·临床观察指标 | 第19-21页 |
·实验室检测指标 | 第21页 |
·统计学方法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结果 | 第22-33页 |
·临床实验完成及中止情况 | 第22页 |
·人/肾存活情况 | 第22页 |
·移植肾功能恢复情况 | 第22-23页 |
·RPM和CsA全血浓度 | 第23-24页 |
·SRL组RPM和CsA的全血浓度 | 第23页 |
·MMF组CsA的全血浓度 | 第23-24页 |
·AR发生情况 | 第24-29页 |
·类固醇激素(MP及Pred)用量的比较 | 第29页 |
·血脂水平的变化 | 第29-30页 |
·不良反应发生率 | 第30-33页 |
·SRL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 第30-31页 |
·MMF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 第31-33页 |
第三章 讨论 | 第33-47页 |
·免疫抑制剂概况 | 第33-36页 |
·化学免疫抑制剂 | 第33-34页 |
·生物免疫抑制剂 | 第34-36页 |
·雷帕霉素的免疫抑制机理及药理学特性 | 第36-42页 |
·排斥反应的发生机理及分类 | 第36-38页 |
·雷帕霉素的作用机制 | 第38-41页 |
·雷帕霉素的药效学及药动学 | 第41-42页 |
·雷帕霉素在术后预防AR中的临床疗效及其意义 | 第42-43页 |
·雷帕霉素对移植肾功能的影响及意义 | 第43-44页 |
·雷帕霉素在肾移植受者中的耐受性及意义 | 第44-46页 |
·雷帕霉素在人/肾存活方面的情况及意义 | 第46-47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综述 | 第53-58页 |
成果 | 第58-59页 |
附录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第一军医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第62页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