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铸造自动化生产线设备管理的研究
| 第1章 绪论 | 第1-15页 |
| 1.1 论文的写作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 1.3 论文的总体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13页 |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5-21页 |
| 2.1 寿命周期费用理论 | 第15-16页 |
| 2.2 设备综合工程学理论 | 第16-17页 |
| 2.3 系统工程理论 | 第17-19页 |
| 2.4 可靠性工程理论 | 第19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19-21页 |
| 第3章 铸造生产线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1-26页 |
| 3.1 铸造生产线现状及问题 | 第21-23页 |
| 3.2 原因分析 | 第23-25页 |
| 3.2.1 缺乏现代设备管理理念 | 第23-24页 |
| 3.2.2 没有明确直观的考核评价体系 | 第24-25页 |
| 3.3 生产线管理总体目标 | 第25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第4章 自动生产线的设备管理 | 第26-37页 |
| 4.1 奠定良好的运营基础 | 第26-30页 |
| 4.1.1 生产线状态的评价 | 第26页 |
| 4.1.2 生产线的更新改造和攻关 | 第26-28页 |
| 4.1.3 有针对性的设备维护 | 第28-30页 |
| 4.2 备件档案的建立 | 第30-33页 |
| 4.2.1 备件寿命的摸索 | 第30-31页 |
| 4.2.2 生产线备件的定期更换 | 第31-33页 |
| 4.3 生产组织中的统一协调 | 第33-36页 |
| 4.3.1 强化生产组织管理 | 第33-34页 |
| 4.3.2 生产运营与设备管理矛盾的解决 | 第34-35页 |
| 4.3.3 各部门间的协调 | 第35-36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5章 设备全系统管理模式的构建 | 第37-45页 |
| 5.1 全员自主维修 | 第37-40页 |
| 5.1.1 全员的理念 | 第37-38页 |
| 5.1.2 全员维修的点检活动 | 第38-40页 |
| 5.2 机电修人员融入生产体系 | 第40-41页 |
| 5.2.1 机电修人员传统模式的打破 | 第40页 |
| 5.2.2 机电修人员与生产人员的职能界定 | 第40-41页 |
| 5.3 建立系统维修体制 | 第41-44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6章 建立自动生产线的综合评价体系 | 第45-53页 |
| 6.1 国内外自动线设备评价体系问题分析 | 第45-48页 |
| 6.1.1 现代铸造生产线特点 | 第45-46页 |
| 6.1.2 相关的评价体系 | 第46-47页 |
| 6.1.3 问题分析 | 第47-48页 |
| 6.2 设备综合评价指标的建立 | 第48-52页 |
| 6.2.1 指标的建立 | 第48-50页 |
| 6.2.2 指标分析 | 第50-52页 |
| 6.3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结论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个人简历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