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及研究背景 | 第8-23页 |
1 水稻高产株型的研究现状 | 第8-17页 |
1.1 水稻株型改良育种发展的历程 | 第8-11页 |
1.1.1 矮化育种 | 第8页 |
1.1.2 高产株型育种 | 第8-11页 |
1.1.2.1 黄耀祥提出的“半矮杆丛生早长超高产株型模式” | 第8-9页 |
1.1.2.2 杨守仁的“短枝立叶,大穗直穗”株型模式 | 第9-10页 |
1.1.2.3 国际水稻所的新株型(New Plant Type,NPT)模式 | 第10-11页 |
1.1.2.4 周开达的“重穗型’模式 | 第11页 |
1.1.2.5 袁隆平提出的超高产杂交稻的理想株型模式 | 第11页 |
1.2 株型主要性状与产量的关系 | 第11-17页 |
1.2.1 叶片质量与产量关系 | 第11-14页 |
1.2.1.1 叶片姿态 | 第12-13页 |
1.2.1.2 叶片光合能力 | 第13页 |
1.2.1.3 叶片大小 | 第13-14页 |
1.2.2 穗部性状 | 第14-16页 |
1.2.2.1 穗粒结构 | 第14-15页 |
1.2.2.2 穗的直立性 | 第15-16页 |
1.2.3 分蘖特性 | 第16-17页 |
2 提高作物产量的技术途径 | 第17-19页 |
3 水稻出叶性状的相关研究 | 第19-21页 |
3.1 出叶速度的表型研究 | 第19-20页 |
3.2 快速出叶基因的遗传特点 | 第20页 |
3.3 快速出叶的基因定位研究 | 第20-21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23页 |
第二部分 水稻营养生长期快速出叶基因型的初步研究 | 第23-4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1.1 材料 | 第23页 |
1.2 方法 | 第23-25页 |
1.2.1 分期播种试验 | 第23-24页 |
1.2.2 分离群体试验 | 第24页 |
1.2.3 性状统计与作图 | 第24-2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5-38页 |
2.1 快速出叶基因型在分期播种试验中的生育特性 | 第25-27页 |
2.1.1 生育期变化 | 第25-26页 |
2.1.2 主茎总叶片数的变化 | 第26-27页 |
2.2 主茎出叶速度的差异比较 | 第27-30页 |
2.2.1 分别以叶片数和叶片长度为指标主茎出叶速度分析 | 第27-29页 |
2.2.2 不同生育阶段主茎出叶速度的差异 | 第29-30页 |
2.3 整个生育阶段积温分析 | 第30-34页 |
2.3.1 生物学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在年际间的变化 | 第30-31页 |
2.3.2 生育期和有效积温离回归分析和聚类分析 | 第31-32页 |
2.3.3 各生育阶段间每张叶片生长所需有效积温的差异性 | 第32-34页 |
2.4 具有相对性状差异的亲本品种构建后代群体的性状表现 | 第34-37页 |
2.4.1 茎蘖动态 | 第34页 |
2.4.2 产量性状表现 | 第34-37页 |
2.5 各品种伸长节间数的比较 | 第37-38页 |
3 讨论 | 第38-42页 |
3.1 出叶速率与生育特性的关系 | 第38-39页 |
3.2 快速出叶对产量的贡献 | 第39-40页 |
3.3 选用合理的判断出叶速度快慢的指标体系 | 第40页 |
3.4 快速出叶基因的遗传研究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