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贷信用保证系统研究与实现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信用担保业发展及软件开发概况 | 第10-12页 |
1.2.1 国际担保业发展的一般情况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现状 | 第11-12页 |
1.3 本文工作 | 第12-13页 |
1.4 本文结构 | 第13-14页 |
2 理论基础 | 第14-23页 |
2.1 借贷信用保证相关的基本理论 | 第14-16页 |
2.1.1 金融机构与借贷 | 第14页 |
2.1.2 信用担保的相关概念 | 第14-16页 |
2.2 日本信用保证制度概况 | 第16-20页 |
2.2.1 日本信用保证协会概述 | 第16-18页 |
2.2.2 信用保险公库 | 第18页 |
2.2.3 日本信用补全制度体系 | 第18-19页 |
2.2.4 日本信用保证制度的特点 | 第19页 |
2.2.5 针对农业的信用保证体系 | 第19-20页 |
2.3 借贷信用保证过程中的信用风险管理 | 第20-23页 |
2.3.1 担保机构是经营风险的机构 | 第20-21页 |
2.3.2 担保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 第21-22页 |
2.3.3 担保信用评估 | 第22-23页 |
3 借贷信用保证系统分析 | 第23-33页 |
3.1 基金协会借贷信用保证的业务流程 | 第23-24页 |
3.2 需求分析 | 第24-26页 |
3.2.1 系统的开发目标 | 第25页 |
3.2.2 功能需求 | 第25-26页 |
3.2.3 性能需求 | 第26页 |
3.3 系统的功能模块结构 | 第26-29页 |
3.4 数据库设计 | 第29-31页 |
3.5 系统应用环境与开发语言 | 第31-33页 |
4 贷信用保证申请处理 | 第33-39页 |
4.1 信用保证基本信息管理模块 | 第33-35页 |
4.1.1 客户信息 | 第33-35页 |
4.1.2 保证人和申请的保证信息的登录 | 第35页 |
4.2 信用等级评估 | 第35-36页 |
4.3 受理决定 | 第36-39页 |
4.3.1 保证信息管理 | 第36-38页 |
4.3.2 保险再保证 | 第38-39页 |
5 借贷信用保后管理 | 第39-64页 |
5.1 保后调查 | 第39页 |
5.2 风险跟踪 | 第39-41页 |
5.3 逾期代偿 | 第41-47页 |
5.3.1 代偿业务概述 | 第41-42页 |
5.3.2 代位偿还处理 | 第42-47页 |
5.4 保险金入金 | 第47页 |
5.5 追偿 | 第47-54页 |
5.5.1 偿还预定明细 | 第47-50页 |
5.5.2 欠款催收 | 第50-51页 |
5.5.3 回收金入金 | 第51-53页 |
5.5.4 变更处理 | 第53-54页 |
5.6 夜间结算 | 第54-58页 |
5.6.1 系统业务时序图 | 第54-55页 |
5.6.2 夜间结算处理模块的设计实现 | 第55-58页 |
5.7 查询模块 | 第58-60页 |
5.7.1 按客户查询 | 第58-59页 |
5.7.2 对多个客户的统计查询 | 第59-60页 |
5.8 账票报表处理 | 第60-64页 |
5.8.1 通知书类 | 第60-61页 |
5.8.2 统计报表 | 第61-64页 |
6 系统维护 | 第64-65页 |
7 信用风险评估 | 第65-71页 |
7.1 信用等级综合评价模型 | 第65-68页 |
7.1.1 信用等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 第65-67页 |
7.1.2 评分方法及指标权值 | 第67页 |
7.1.3 等级划分及评定结果 | 第67-68页 |
7.2 应用实例 | 第68-69页 |
7.3 信用风险跟踪 | 第69-71页 |
结论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