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关于公民社会与宪政的一般理论 | 第9-21页 |
第一节 基本概念辨析 | 第9-11页 |
一、关于“公民社会” | 第9-11页 |
二、关于“组织化”与“宪政” | 第11页 |
第二节 关于公民社会与宪政关系的一般理论 | 第11-21页 |
一、传统意义上的公民社会 | 第11-12页 |
二、近代史上的公民社会 | 第12-14页 |
三、二十世纪后期以来的公民社会 | 第14-21页 |
(一) 国外相关理论 | 第15-16页 |
(二) 国内学界的初步研究成果 | 第16-21页 |
第二章 新中国的公民社会与中国宪政 | 第21-55页 |
第一节 新中国以来公民社会的状况 | 第21-30页 |
一、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社会状况 | 第21-22页 |
(一) 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是单质构造的国家 | 第21页 |
(二) 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是二层结构的国家 | 第21-22页 |
(三) 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是计划经济的国家 | 第22页 |
(四) 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是单位制度的国家 | 第22页 |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民社会组织化的发展 | 第22-27页 |
(一) 民间组织发展的具体表现 | 第22-26页 |
(二) 民间组织发展的政治环境 | 第26-27页 |
三、中国民间组织具有的特点 | 第27-30页 |
(一) 中国的民间组织正在形成之中,具有某种过渡性 | 第28页 |
(二) 中国的绝大多数民间组织是由政府创建并受政府的主导 | 第28页 |
(三) 与上述第一个特征相适应,中国的民间组织还极不规范 | 第28-29页 |
(四) 中国目前的民间组织的发展很不平衡,不同的民间组织之间在社会政治经济影响和地位方面差距很大 | 第29-30页 |
第二节 中国公民社会组织化的欠缺对中国宪政的影响 | 第30-47页 |
一、成熟公民社会的有组织化对宪政的意义 | 第30-34页 |
二、我国公民社会组织化存在的问题 | 第34-36页 |
(一) 民间组织“官办”色彩太重 | 第35页 |
(二) 民间组织的自治性太差 | 第35-36页 |
(三) 民间组织对其成员的强制性过大 | 第36页 |
(四) “法治”贯彻不力 | 第36页 |
(五) 个人主义和多元主义尚未成为民间组织的主流文化 | 第36页 |
三、我国公民社会组织化的欠缺对当代中国宪政的影响 | 第36-47页 |
(一) 基于宪法修改角度的分析 | 第37-42页 |
(二) 基于宪法实施角度的分析 | 第42-47页 |
第三节 我国公民社会组织化的发展对中国宪政的意义 | 第47-55页 |
一、公民社会与宪政的关系 | 第47-50页 |
(一) 公民社会培育了宪政文化 | 第48-49页 |
(二) 公民社会蕴育了法治精神 | 第49页 |
(三) 公民社会形成了社会权力 | 第49-50页 |
(四) 公民社会消解了国家压力 | 第50页 |
二、我国民间组织的未来发展趋势 | 第50-51页 |
(一) 中国的民间组织将进一步具有自主性、志愿性、非政府性等典型特征 | 第50-51页 |
(二) 中国的民间组织将更加规范,表现出更加适应市场经济下法治社会的特点 | 第51页 |
(三) 中国民间组织在结构上将更加多元化,在对相关社会领域的影响程度上将更大、更明显 | 第51页 |
三、我国公民社会组织化的发展对中国宪政的意义 | 第51-55页 |
(一) 个人主义 | 第52页 |
(二) 多元主义 | 第52页 |
(三) 公开性和开放性 | 第52-53页 |
(四) 参与性 | 第53页 |
(五) 法治 | 第53-54页 |
(六) 社会自治 | 第54-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后记 | 第59-60页 |
最近两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