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3页 |
英文摘要 | 第13-15页 |
1 前言 | 第15-29页 |
1.1 发动机冷却系统 | 第15-17页 |
1.1.1 冷却系统的功用 | 第15页 |
1.1.2 冷却系统的有效性及传热分析 | 第15-17页 |
1.2 课题背景 | 第17-23页 |
1.2.1 当前筑路机械冷却系统存在的问题 | 第17-19页 |
1.2.2 当前发动机冷却风扇驱动方式的发展及现状 | 第19-23页 |
1.3 液压传动的优缺点及液压调速方式 | 第23-26页 |
1.3.1 液压传动的优缺点 | 第23-25页 |
1.3.2 液压调速方式 | 第25-26页 |
1.4 课题的提出 | 第26-27页 |
1.4.1 国内外对电液比例技术控制冷却系统的研究 | 第26-27页 |
1.5 该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27-28页 |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要求 | 第28-29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28页 |
1.6.2 筑路机械冷却装置液压驱动系统的要求 | 第28-29页 |
2 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 第29-33页 |
2.1 系统总体方案 | 第29-30页 |
2.2 系统具体技术路线及实现的功能 | 第30-33页 |
2.2.1 发动机冷却系统 | 第30-32页 |
2.2.1.1 组成特点 | 第30-31页 |
2.2.1.2 控制原理 | 第31-32页 |
2.2.2 液压油冷却系统 | 第32-33页 |
3. 原冷却系统中水泵风扇消耗功率及转距的确定 | 第33-40页 |
3.1 原冷却系统中的原始参数 | 第33-35页 |
3.1.1 散热量Q_W的计算 | 第33-34页 |
3.1.2 冷却水的循环量V_W的计算 | 第34-35页 |
3.1.3 冷却空气需要量V_a的计算 | 第35页 |
3.2 原冷却系统水泵及风扇消耗功率的计算 | 第35-38页 |
3.2.1 水泵消耗功率N_P的计算 | 第35-37页 |
3.2.1.1 水泵所需的泵水量V_P | 第36页 |
3.2.1.2 水泵的泵水压力P_p | 第36页 |
3.2.1.3 水泵消耗功率N_P的计算 | 第36-37页 |
3.2.2 风扇消耗功率N_f的计算 | 第37-38页 |
3.3 原冷却系统驱动水泵及风扇转矩的计算 | 第38-39页 |
3.4 功率转矩的修正 | 第39-40页 |
4 液压马达、液压油泵的选型 | 第40-49页 |
4.1 液压马达的选型计算 | 第40-44页 |
4.1.1 液压马达类型的确定 | 第40-42页 |
4.1.2 液压马达主要参数的确定 | 第42-43页 |
4.1.2.1 液压马达输出转矩的确定 | 第42页 |
4.1.2.2 选定工作压力P_M | 第42页 |
4.1.2.3 液压马达排量的确定 | 第42-43页 |
4.1.3 液压马达型号的确定 | 第43页 |
4.1.4 确定液压马达的实际所需最大流量Q_M | 第43-44页 |
4.2 液压油泵的选型 | 第44-49页 |
4.2.1 确定液压油泵的类型 | 第44-46页 |
4.2.2 确定液压油泵的最高工作压力P_P | 第46-47页 |
4.2.3 确定液压油泵的最大供油量q_P及排量V_B | 第47-48页 |
4.2.3.1 液压油泵最大供油量Q_P的确定 | 第47页 |
4.2.3.2 液压油泵排量V_B的确定 | 第47-48页 |
4.2.4 选择液压油泵的规格型号 | 第48-49页 |
4.2.4.1 选择液压油泵的注意事项 | 第48页 |
4.2.4.2 选择液压油泵的规格型号 | 第48-49页 |
4.2.4.3 确定液压油泵的实际输出流量Q′_P和轴输入功率P_P | 第49页 |
5 阀类元件及比例控制放大器的选型 | 第49-64页 |
5.1 阀类元件的选型 | 第49-63页 |
5.1.1 确定控制阀的种类 | 第50页 |
5.1.2 压力控制阀 | 第50-52页 |
5.1.3 溢流阀 | 第52-59页 |
5.1.3.1 液压系统对溢流阀的性能要求 | 第52-53页 |
5.1.3.2 确定溢流阀的类型 | 第53-59页 |
5.1.3.3 确定溢流阀的控制方式 | 第59页 |
5.1.4 电液比例控制阀 | 第59-60页 |
5.1.5 先导式电磁比例溢流阀的工作原理 | 第60-61页 |
5.1.6 确定电液比例溢流阀的型号 | 第61-62页 |
5.1.7 确定冷却风扇的最低稳定转速n_(min) | 第62-63页 |
5.2 比例控制放大器的选择 | 第63-64页 |
5.2.1 确定比例控制放大器的型号 | 第63页 |
5.2.2 比例控制技术基本工作原理 | 第63-64页 |
6 液压辅助元件及冷却液温度传感器的选择 | 第64-74页 |
6.1 液压辅助元件的选择 | 第64-74页 |
6.1.1 油箱的设计 | 第65-67页 |
6.1.2 过滤器的选择 | 第67-70页 |
6.1.2.1 粗过滤器的选择 | 第68-69页 |
6.1.2.2 精过滤器的选择 | 第69-70页 |
6.1.3 冷却器的计算、选型 | 第70-73页 |
6.1.3.1 确定冷却器的类型 | 第70-71页 |
6.1.3.2 确定冷却器的型号 | 第71-73页 |
6.1.4 管路的选择 | 第73-74页 |
6.2 冷却液温度传感器的选型 | 第74页 |
7 测试记录 | 第74-79页 |
7.1 温度变送器输出信号随输入温度信号的变化规律 | 第75-77页 |
7.2 比例溢流阀控制特性的测试 | 第77-79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79-82页 |
8.1 结论 | 第79-80页 |
8.2 展望 | 第80-82页 |
8.2.1 课题展望 | 第80-81页 |
8.2.2 筑路机械冷却系统的发展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