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论 | 第1-10页 |
1.1 界线划分的目的 | 第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3 国内河海界线划分概况 | 第9-10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2.河口海岸及我国入海河口主要类型 | 第10-14页 |
2.1 河口海岸 | 第10-11页 |
2.2 河型 | 第11页 |
2.3 我国入海河流河口类型及其特点 | 第11-14页 |
2.3.1 盐度结构分类法,根据河口盐度和环流特征划分 | 第11页 |
2.3.2 自然地理分类法,根据河口地形特征和泥沙阻塞程度划分 | 第11-12页 |
2.3.3 根据潮流径流强弱,从河口形态和发育规律定量划分 | 第12-14页 |
3.河口区陆海分界的指标系统特征分析 | 第14-18页 |
3.1 划界的要素 | 第14-15页 |
3.2 河海划界的指标系统 | 第15-18页 |
3.2.1 岸线形态指标系统 | 第15-16页 |
3.2.2 地貌、沉积指标系统 | 第16-17页 |
3.2.3 水文指标系统 | 第17页 |
3.2.4 生物指标系统 | 第17-18页 |
3.2.5 其它指标 | 第18页 |
4.河海划界指标系统的适用度分析评价 | 第18-22页 |
4.1 岸线几何形态 | 第18-19页 |
4.2 地貌、沉积法 | 第19页 |
4.3 水文法 | 第19-20页 |
4.4 生物法 | 第20页 |
4.5 各种划分方法适用性 | 第20-21页 |
4.5.1 几何形态法 | 第20页 |
4.5.2 地貌沉积法 | 第20-21页 |
4.5.3 沿用现有分界线 | 第21页 |
4.5.4 可作为河海界线划分依据的特征现象 | 第21页 |
4.6 划分时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 第21-22页 |
4.6.1 与海岸线的衔接 | 第21-22页 |
4.6.2 河口区的范围 | 第22页 |
4.6.3 注入泻湖的河口 | 第22页 |
5.我国主要入海河口海陆界线划分 | 第22-46页 |
5.1 长江口 | 第22-27页 |
5.1.1 概况 | 第22-23页 |
5.1.2 海陆分界线的划分 | 第23-27页 |
5.2 钱塘江口 | 第27-30页 |
5.2.1 钱塘江口概况 | 第27页 |
5.2.2 海陆分界线的划分 | 第27-30页 |
5.3 黄河口 | 第30-31页 |
5.3.1 概况 | 第30-31页 |
5.3.2 海陆分界线划分 | 第31页 |
5.4 珠江口 | 第31-33页 |
5.4.1 概况 | 第31-32页 |
5.4.2 陆海分界线划分 | 第32-33页 |
5.5 其它主要河口 | 第33-46页 |
5.5.1 辽河口 | 第33-34页 |
5.5.2 滦河口 | 第34-35页 |
5.5.3 海河口 | 第35-36页 |
5.5.4 小清河河口 | 第36-37页 |
5.5.5 夹河河口 | 第37-38页 |
5.5.6 五龙河口与丁字湾 | 第38页 |
5.5.7 临洪河口 | 第38-39页 |
5.5.8 灌河口 | 第39-40页 |
5.5.9 瓯江口 | 第40-41页 |
5.5.10 闽江口 | 第41-42页 |
5.5.11 九龙江口 | 第42-43页 |
5.5.12 韩江口 | 第43-44页 |
5.5.13 南流江口 | 第44-45页 |
5.5.14 大风江口 | 第45-46页 |
6.结论 | 第46-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