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线粒体及其mtDNA转移初试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37页 |
第一章 杂种小麦研究概况 | 第9-13页 |
·国内外杂种小麦的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途径 | 第10-12页 |
·细胞质雄性不育及育性恢复系统(CMS) | 第10页 |
·化学杀雄剂技术诱导小麦雄性不育(CHA) | 第10-11页 |
·光温敏细胞质雄性不育(PCMS) | 第11页 |
·核基因雄性不育(GMS) | 第11-12页 |
·核质杂种 | 第12页 |
·几种方法相互结合利用小麦杂种优势 | 第12页 |
·杂交小麦研究的应用前景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性研究进展 | 第13-20页 |
·小麦雄性不育细胞质来源 | 第13-14页 |
·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性机理的研究 | 第14-20页 |
·细胞学方面的研究 | 第14-15页 |
·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研究 | 第15-16页 |
·小麦CMS 不育的分子机理研究 | 第16-20页 |
第三章 小麦雄性不育系的创制 | 第20-25页 |
·创制小麦雄性不育系的方法 | 第20-25页 |
·回交转育法 | 第20页 |
·人工创造保持系法 | 第20-21页 |
·利用异质小麦置换回交法 | 第21-23页 |
·利用染色体工程技术创制不育系 | 第23-24页 |
·用生物技术方法创制不育系 | 第24-25页 |
·不育系创制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 第25页 |
第四章 花粉管通道法研究进展 | 第25-34页 |
·花粉管通道技术的可行性 | 第26-27页 |
·同位素示踪法验证 | 第26页 |
·细胞学及分子细胞学验证 | 第26页 |
·分子生物学验证 | 第26-27页 |
·花粉管通道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27-33页 |
·花粉管通道技术的不同导入方法 | 第27页 |
·花粉管通道技术所导入遗传物质的类型及其检测方法 | 第27-30页 |
·影响花粉管通道技术后代转化率的因素 | 第30-31页 |
·外源DNA 直接导入植物的后代遗传变异特点 | 第31-32页 |
·花粉管通道转基因技术的优缺点 | 第32-33页 |
·外源DNA 导入技术在小麦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第33-34页 |
第五章 立题依据与研究目的 | 第34-37页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37-58页 |
第六章 线粒体及线粒体DNA的制备 | 第37-45页 |
·高活性小麦线粒体的提取 | 第37-40页 |
·材料、试剂、仪器 | 第37页 |
·线粒体提取 | 第37-38页 |
·线粒体的活性检测 | 第38-39页 |
·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讨论 | 第40页 |
·小麦mtDNA的快速提取 | 第40-45页 |
·材料、试剂、仪器 | 第41页 |
·方法 | 第41-4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2-45页 |
第七章 线粒体及mtDNA的转移 | 第45-49页 |
·花粉管通道法转移线粒体及mtDNA | 第45-46页 |
·材料 | 第45页 |
·方法 | 第45-46页 |
·显微注射法转移小麦线粒体的初试 | 第46页 |
·材料 | 第46页 |
·方法 | 第46页 |
·结果 | 第46-47页 |
·花粉管通道法 | 第46-47页 |
·显微注射法初试 | 第47页 |
·讨论 | 第47-49页 |
·花粉管通道法 | 第47-48页 |
·显微注射法 | 第48-49页 |
第八章 转移后结果检测 | 第49-57页 |
·形态观察 | 第49-50页 |
·育性观察 | 第49页 |
·性状观察 | 第49-50页 |
·分子标记 | 第50-57页 |
·分子标记体系的建立 | 第50-55页 |
·花粉管通道法转移后得到 F1植株的分子检测 | 第55-57页 |
第九章 总结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9页 |
附录一 实验所用试剂的配置 | 第69-71页 |
附录二 图版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作者介绍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