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篇 | 第1-2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1页 |
| 一、选题意义及相关研究 | 第7-9页 |
| 二、基本思路 | 第9-11页 |
| 三、《地形志》结构与资料断限 | 第11页 |
| 第二章 元魏疆域和政区发展的历程 | 第11-26页 |
| 一、北魏前期的疆域和政区 | 第11-18页 |
| 二、北魏后期的疆域和政区 | 第18-22页 |
| 三、东西魏的疆域与政区 | 第22-26页 |
| 上篇 | 第26-53页 |
| 第三章 天兴元年徙民与北魏初年的行政区划 | 第26-39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26-28页 |
| 二、对后燕州设置情况的复原 | 第28-31页 |
| 三、北魏政区体系的初步形成 | 第31-37页 |
| 四、余论 | 第37-39页 |
| 第四章 道武帝之后新占地区的政区设置 | 第39-53页 |
| 一、大夏的地方行政设置与北魏 | 第39-42页 |
| 二、北燕的地方行政设置与北魏 | 第42-45页 |
| 三、北凉的地方行政设置与北魏 | 第45-48页 |
| 四、仇池的行政设置与北魏 | 第48-49页 |
| 五、刘宋北疆政区设置与北魏 | 第49-52页 |
| 六、小结 | 第52-53页 |
| 中篇 | 第53-84页 |
| 第五章 北魏的州 | 第53-84页 |
| 一、问题的发现 | 第53-55页 |
| 二、《地形志》所标部分置州年代证误 | 第55-60页 |
| 三、对《地形志》置州情况的进一步修正(一) | 第60-72页 |
| 四、对《地形志》置州情况的进一步修正(二) | 第72-83页 |
| 五、小结 | 第83-84页 |
| 下篇 北魏各州领郡沿革 | 第84-120页 |
| 第六章 平城司州(恒州)及相关州领郡沿革 | 第84-92页 |
| 一、地域的界定 | 第84-87页 |
| 二、八部与六部 | 第87-88页 |
| 三、平城一带的郡县设置 | 第88-91页 |
| 四、云、朔、燕、蔚、显诸州领属郡县 | 第91-92页 |
| 第七章 并泰东雍肆汾唐(晋)建南汾诸州领郡沿革 | 第92-96页 |
| 一、并州诸郡沿革 | 第92-93页 |
| 二、肆州诸郡沿革 | 第93-94页 |
| 三、汾州诸郡沿革 | 第94-95页 |
| 四、唐(晋)州诸郡沿革 | 第95页 |
| 五、建州诸郡沿革 | 第95-96页 |
| 六、南汾州诸郡沿革 | 第96页 |
| 第八章 河北诸州领郡沿革 | 第96-103页 |
| 一、冀州领郡沿革 | 第97-98页 |
| 二、定州领郡沿革 | 第98-99页 |
| 三、幽州领郡沿革 | 第99页 |
| 四、相州领郡沿革 | 第99-100页 |
| 五、营州领郡沿革(附南营州) | 第100-101页 |
| 六、安州领郡沿革 | 第101页 |
| 七、平州领郡沿革 | 第101-102页 |
| 八、瀛州领郡沿革 | 第102页 |
| 九、沧州领郡沿革 | 第102-103页 |
| 十、殷州领郡沿革 | 第103页 |
| 第九章 河南诸州领郡沿革 | 第103-119页 |
| 一、司州领郡沿革 | 第104-108页 |
| 二、济州领郡沿革 | 第108-109页 |
| 三、洛州领郡沿革 | 第109页 |
| 四、豫州领郡沿革 | 第109-110页 |
| 五、徐州领郡沿革 | 第110-112页 |
| 六、兖州领郡沿革 | 第112页 |
| 七、齐州领郡沿革 | 第112-113页 |
| 八、青州领郡沿革 | 第113-114页 |
| 九、南青州领郡沿革 | 第114-115页 |
| 十、光州领郡沿革 | 第115页 |
| 十一、南兖州领郡沿革 | 第115-116页 |
| 十二、西兖州领郡沿革 | 第116页 |
| 十三、北徐州领郡沿革 | 第116-117页 |
| 十四、胶州领郡沿革 | 第117页 |
| 十五、荆州领郡沿革 | 第117-118页 |
| 十六、广州南广州襄州南襄州郢州南郢州析州诸州领郡沿革 | 第118-119页 |
| 第十章 关西诸州领郡沿革(存目) | 第119-12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0-125页 |
| 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125页 |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