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英文摘要 | 第3-8页 |
1. 前言 | 第8-11页 |
1.1 建安工业简介 | 第8页 |
1.2 项目来源与背景 | 第8-9页 |
1.3 本课题主要内容 | 第9-11页 |
2. 汽车后桥装配工艺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1-17页 |
2.1 汽车后桥装配工艺水平现状 | 第11-13页 |
2.1.1 固定式装配 | 第12页 |
2.1.2 流水式装配 | 第12-13页 |
2.2 汽车后桥装配工艺发展趋势 | 第13-17页 |
2.2.1 机器人在汽车后桥装配中的广泛采用 | 第13-14页 |
2.2.2 电子计算机技术在生产管理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 | 第14-15页 |
2.2.3 采用柔性装配生产线 | 第15页 |
2.2.4 采用模块化装配 | 第15-16页 |
2.2.5 在线模拟检测设备的大量使用 | 第16-17页 |
3. 汽车后桥及主要部件结构和工作原理 | 第17-24页 |
3.1 后桥总成图及工作原理 | 第17-21页 |
3.1.1 后桥总成简图 | 第17页 |
3.1.2 后桥总成树状结构图 | 第17-20页 |
3.1.3 后桥工作原理 | 第20-21页 |
3.2 后桥主减速器总成图及工作原理 | 第21-24页 |
3.2.1 后桥主减速器总成简图 | 第21页 |
3.2.2 主减速器工作原理 | 第21页 |
3.2.3 差速器总成工作原理及总成图 | 第21-24页 |
4. 汽车后桥主要装配工艺研究 | 第24-33页 |
4.1 主要装配流程框图 | 第24页 |
4.2 装配作业规范 | 第24-25页 |
4.3 制定工艺方案的原则及主要考虑因素 | 第25-26页 |
4.3.1 质量成本的考虑 | 第25页 |
4.3.2 生产批量和现有资源的考虑 | 第25-26页 |
4.4 差速器游隙(齿轮副间隙)的调整 | 第26-28页 |
4.4.1 差速器游隙对后桥噪声的影响 | 第26-27页 |
4.4.2 实际生产控制方法 | 第27-28页 |
4.5 主动锥齿轮预紧力的调整 | 第28-29页 |
4.5.1 主动锥齿轮预紧力的作用 | 第28页 |
4.5.2 具体调整方法 | 第28-29页 |
4.6 总成综合预紧力和主从齿间隙的调整 | 第29-31页 |
4.6.1 综合预紧力对后桥质量的影响 | 第29-30页 |
4.6.2 综合预紧力的调整方法 | 第30-31页 |
4.7 接触区印痕的判别、检测 | 第31-32页 |
4.8 装配工艺的进一步改进方案 | 第32-33页 |
5.汽车后桥噪声及分析检测法 | 第33-50页 |
5.1 汽车后桥噪声产生原因分析 | 第33-34页 |
5.2 机械噪声分析检测技术现状综述 | 第34-43页 |
5.2.1 国内外现有利用噪声信号分析检测机械故障的方法介绍 | 第34-43页 |
5.2.1.1 时不变噪声信号分析检测 | 第35-37页 |
5.2.1.2 时变噪声信号分析检测 | 第37-43页 |
5.3 汽车后桥噪声检测方案设计 | 第43-50页 |
5.3.1 汽车后桥噪声检测的总体设计 | 第43-44页 |
5.3.2 汽车后桥噪声检测的设计方案 | 第44-50页 |
5.3.2.1 汽车后桥噪声检测跑合机的结构原理 | 第44-47页 |
5.3.2.2 汽车后桥噪声检测跑合机检测的故障模式 | 第47-48页 |
5.3.2.3 汽车后桥噪声检测采集系统的设计 | 第48-50页 |
6.汽车后桥噪声故障诊断系统方案 | 第50-63页 |
6.1 方案背景与来源简述 | 第50页 |
6.2 本系统总体技术要求 | 第50-51页 |
6.3 汽车后桥噪声的故障诊断 | 第51-61页 |
6.3.1 诊断系统框图 | 第51-53页 |
6.3.2 噪声信号数据采集原理与方法 | 第53-55页 |
6.3.3 数据分析、处理与故障识别 | 第55-60页 |
6.3.4 噪声信号特征提取与诊断专家库建立的系统设计 | 第60-61页 |
6.4 汽车后桥噪声控制与故障识别研究展望 | 第61-63页 |
7. 结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声明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