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7页 |
| 第一部分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 第二部分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 第三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24页 |
| 第一章 RAPD 研究进展及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 | 第11-19页 |
| 1 概述 | 第11-12页 |
| 2 RAPD 技术原理与操作过程 | 第12-13页 |
| ·技术原理 | 第12-13页 |
| ·操作过程 | 第13页 |
| 3 RAPD 的特点 | 第13-14页 |
| ·优势 | 第13页 |
| ·不足及其应对措施 | 第13-14页 |
| 4 RADP 技术的扩展 | 第14-16页 |
| ·直接以 RAPD 为基础的分子标记 | 第14-15页 |
| ·间接以 RAPD 为基础、需测序的分子标记 | 第15-16页 |
| 5 RADP 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 | 第16-18页 |
| ·遗传多样性与种质资源研究 | 第16-17页 |
| ·物种进化与亲缘关系研究 | 第17页 |
| ·中药真伪、近缘药材及代用品鉴别 | 第17页 |
| ·药材的野生类型与栽培品种的研究 | 第17-18页 |
| ·道地药材研究 | 第18页 |
| 6 结束语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RAPD 在中药鉴定中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 第19-24页 |
| 1 概述 | 第19页 |
| 2 影响 RAPD 的内因 | 第19-22页 |
| ·模板 DNA 质量 | 第19-20页 |
| ·模板 DNA 的浓度 | 第20页 |
| ·M92+浓度 | 第20页 |
| ·dNTP 浓度 | 第20-21页 |
| ·引物设计及其浓度? | 第21页 |
| ·TaqDNA 聚合酶的用量及纯度 | 第21页 |
| ·加入 BSA 的量 | 第21页 |
| ·退火温度和时间 | 第21-22页 |
| ·延伸时间与循环次数 | 第22页 |
| 3 影响 RAPD 的外因 | 第22-23页 |
| ·PCR 仪的性能与 PCR 薄壁管 | 第22页 |
| ·RAPD 产物检测 | 第22-23页 |
| ·污染问题? | 第23页 |
| 4 人为因素 | 第23-24页 |
| 第四部分 实验论文 | 第24-64页 |
| 第三章 霍山石斛种内遗传稳定性 RAPD 初探 | 第24-33页 |
| 1 概述 | 第24-25页 |
| 2 材料与来源 | 第25-26页 |
| 3 方法 | 第26-27页 |
| ·DNA 的提取 | 第26页 |
| ·PCR 条件的优化 | 第26-27页 |
| ·PCR 引物的筛选 | 第27页 |
| ·五个蒴果内的遗传差异性分析? | 第27页 |
| 4 结果 | 第27-29页 |
| ·五个蒴果内的遗传差异性分析 | 第27-28页 |
| ·五个蒴果内出现的十种 RAPD 带型的遗传差异性分析 | 第28-29页 |
| 5 讨论 | 第29-33页 |
| 第四章 同一蒴果内不同生长时期霍山石斛遗传稳定性 RAPD 研究 | 第33-40页 |
| 1 概述 | 第33页 |
| 2 材料与来源 | 第33-34页 |
| 3 方法 | 第34-35页 |
| ·DNA 的提取 | 第34页 |
| ·PCR 分析 | 第34-35页 |
| 4 结果 | 第35-38页 |
| ·同体系同时间组培后五个时期的形态学变化 | 第35页 |
| ·五个阶段内的遗传差异性分析 | 第35-38页 |
| 5 讨论 | 第38-40页 |
| 第五章 几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霍山石斛试管苗分化的影响及其遗传稳定性 RAPD 研究 | 第40-51页 |
| 1 概述 | 第40页 |
| 2 材料与来源 | 第40-41页 |
| 3 方法 | 第41-42页 |
| ·不同浓度的2,4-D 对其试管苗分化影响 | 第41页 |
| ·不同浓度的6-BA 对其试管苗分化影响 | 第41页 |
| ·不同浓度的 IBA 对其试管苗分化影响 | 第41页 |
| ·不同浓度的 NAA 对其试管苗分化影响 | 第41页 |
| ·不同浓度的四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其试管苗分化后的遗传稳定性影响 | 第41-42页 |
| 4 结果 | 第42-47页 |
| ·不同浓度的2,4-D 对其试管苗分化影响 | 第42-43页 |
| ·不同浓度的6-BA 对其试管苗分化影响 | 第43-44页 |
| ·不同浓度的 IBA 对其试管苗分化影响 | 第44-45页 |
| ·不同浓度的 NAA 对其试管苗分化影响 | 第45-46页 |
| ·不同浓度的四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其试管苗分化后的遗传稳定性 RAPD 分析 | 第46-47页 |
| 5 讨论 | 第47-51页 |
| 第六章 不同繁殖代数的霍山石斛遗传稳定性 RAPD 研究 | 第51-56页 |
| 1 概述 | 第51页 |
| 2 材料与来源 | 第51-52页 |
| 3 方法 | 第52页 |
| ·DNA 的提取 | 第52页 |
| ·PCR 条件 | 第52页 |
| ·PCR 引物的筛选 | 第52页 |
| ·不同代数的霍山石斛遗传稳定性的探察? | 第52页 |
| 4 结果 | 第52-55页 |
| ·稳定引物的筛选 | 第53页 |
| ·不同代数的霍山石斛遗传稳定性分析 | 第53-55页 |
| 5 讨论 | 第55-56页 |
| 第七章 霍山石斛及其相似种的位点特异性 PCR 鉴别 | 第56-64页 |
| 1 概述 | 第56页 |
| 2 材料与来源 | 第56-58页 |
| 3 方法 | 第58-60页 |
| ·DNA 的提取 | 第58页 |
| ·位点特异性引物的设计 | 第58-60页 |
| ·石斛属模板 DNA 鉴定 PCR 的扩增 | 第60页 |
| ·霍山石斛鉴别性 PCR 的扩增 | 第60页 |
| 4 结果 | 第60-61页 |
| ·石斛属模板DNA 鉴定PCR | 第60-61页 |
| ·霍山石斛鉴别性 PCR 的扩增 | 第61页 |
| 5 讨论 | 第61-64页 |
| 第五部分 参考文献 | 第64-73页 |
| 第六部分 附录 | 第73-77页 |
| 附录A:主要缓冲液配方 | 第73-74页 |
| 附录 B:1/2MS 培养基成分 | 第74-75页 |
| 附录 C: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5-77页 |
| 第七部分 论文作者声明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