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共同过失犯罪制度的选择
| 引言 | 第1-9页 |
| 第一章 国外共同过失犯罪透视 | 第9-15页 |
| 一、实践考查 | 第9-11页 |
| (一) 立法论 | 第9-10页 |
| (二) 判例论 | 第10-11页 |
| 二、理论纷争 | 第11-15页 |
| (一) 否定论 | 第11-12页 |
| (二) 肯定论 | 第12-15页 |
| 第二章 共同过失犯罪在我国的实践状况 | 第15-24页 |
| 一、实践考查 | 第15-16页 |
| 二、理论纷争 | 第16-18页 |
| (一) 否定论 | 第16-17页 |
| (二) 肯定论 | 第17-18页 |
| 三、现行刑法之失 | 第18-24页 |
| (一) 脱离现实之虞 | 第19-22页 |
| (二) 背离原则之忧 | 第22-23页 |
| (三) 操作困难之虑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共同过失犯罪构建论 | 第24-35页 |
| 一、刑事政策的需要 | 第24-25页 |
| 二、贯彻原则的要求 | 第25-28页 |
| (一) 与罪刑相适应原则 | 第26-27页 |
| (二) 与主客观统一原则 | 第27-28页 |
| 三、刑法理论的整合 | 第28-31页 |
| (一) 与传统过失理论的整合 | 第28-29页 |
| (二) 与共同犯罪理论的整合 | 第29-31页 |
| 四、建构方式的选择 | 第31-35页 |
| 第四章 共同过失犯罪本体论 | 第35-46页 |
| 一、共同过失行为类型论 | 第35-36页 |
| 二、共同过失犯罪范畴论 | 第36-40页 |
| (一) 过失教唆犯、过失帮助犯 | 第36-37页 |
| (二) 竞合过失 | 第37-38页 |
| (三) 有主观联络的共同过失行为 | 第38-39页 |
| (四) 监督过失 | 第39-40页 |
| 三、共同过失犯罪构成论 | 第40-42页 |
| (一) 符合共同犯罪的一般条件 | 第40-41页 |
| (二) 共同过失犯罪的特点 | 第41-42页 |
| 四、共同过失犯罪归责论 | 第42-46页 |
| (一) 共同过失犯罪归责原则 | 第43-44页 |
| (二) 共同过失犯罪归责方法 | 第44-46页 |
| 第五章 余论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50-51页 |
| 声明 | 第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