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anel——基于模型驱动的嵌入式系统设计平台
目录 | 第1-8页 |
图表索引 | 第8-10页 |
致谢 | 第10-12页 |
摘要 | 第12-14页 |
Abstract | 第14-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1页 |
1.1 嵌入式系统的传统定义 | 第17-19页 |
1.2 嵌入式系统的新的计算理论观点 | 第19-20页 |
1.3 嵌入式系统的本质特点 | 第20-24页 |
1.3.1 时间特性 | 第20-21页 |
1.3.2 并发性 | 第21页 |
1.3.3 生存能力 | 第21-22页 |
1.3.4 接口 | 第22-23页 |
1.3.5 异构性 | 第23页 |
1.3.6 应激灵敏度 | 第23-24页 |
1.4 嵌入式系统的功能属性和非功能属性 | 第24-28页 |
1.5 国内外嵌入式软件市场现状与趋势 | 第28-29页 |
1.5.1 市场现状 | 第28页 |
1.5.2 市场趋势 | 第28-29页 |
1.6 国内外嵌入式软件技术现状与趋势 | 第29-31页 |
1.6.1 技术现状 | 第29页 |
1.6.2 技术趋势 | 第29-31页 |
第二章 构件化相关技术 | 第31-44页 |
2.1 构件化技术定义 | 第31-35页 |
2.1.1 构件大小 | 第32-33页 |
2.1.2 构件接口 | 第33页 |
2.1.3 构件的装配工具和基础结构 | 第33-35页 |
2.2 子过程 | 第35页 |
2.3 对象 | 第35页 |
2.4 软件服务 | 第35-36页 |
2.5 框架 | 第36-37页 |
2.6 模型驱动体系架构 | 第37-44页 |
2.6.1 建模的基本原理 | 第37-38页 |
2.6.2 系统和模型转换 | 第38页 |
2.6.3 模型、建模和MDA | 第38-41页 |
2.6.4 MDA理论 | 第41-44页 |
第三章 嵌入式系统研究现状 | 第44-67页 |
3.1 嵌入式操作系统 | 第45-46页 |
3.2 嵌入式构件模型 | 第46页 |
3.3 构件化的嵌入式操作系统 | 第46-63页 |
3.3.1 学术系统 | 第47-56页 |
Zyco | 第47-48页 |
LIQUID | 第48-49页 |
Choices | 第49-50页 |
OS-Kit | 第50-52页 |
Coyote | 第52页 |
PURE系统 | 第52-54页 |
2K | 第54-55页 |
THINK | 第55-56页 |
3.3.2 工业系统 | 第56-62页 |
Java-OS | 第56-57页 |
Jbed | 第57-58页 |
MMLite | 第58页 |
Pebble | 第58-60页 |
icWORKSHOP | 第60-61页 |
eCos | 第61-62页 |
3.3.3 理论系统和工业系统的综述 | 第62-63页 |
3.4 基于模型的设计方法 | 第63-67页 |
3.4.1 基于端口的对象 | 第64页 |
3.4.2 UML | 第64页 |
3.4.3 AIRES | 第64-65页 |
3.4.4 Meta-H | 第65页 |
3.4.5 其它 | 第65-66页 |
3.4.6 基于模型驱动的设计方法 | 第66-67页 |
第四章 Pcanel系统的提出 | 第67-81页 |
4.1 背景需求 | 第67-69页 |
4.2 设计目标 | 第69-72页 |
4.2.1 精确表达时间约束 | 第69页 |
4.2.2 有效处理并发事件 | 第69-70页 |
4.2.3 系统可分析可验证 | 第70页 |
4.2.4 支持鲁棒的应激性 | 第70-71页 |
4.2.5 适应异构计算特性 | 第71页 |
4.2.6 规范接口支持动态 | 第71-72页 |
4.3 设计思路 | 第72-81页 |
4.3.1 设计和实现处于同一视图 | 第73-75页 |
4.3.2 支持分级组合的建模方式 | 第75-76页 |
4.3.3 支持分级组合的构件体 | 第76-77页 |
4.3.4 基于模型驱动的构件框架 | 第77页 |
4.3.5 Os与App融合的一体化结构 | 第77-78页 |
4.3.6 充分考虑非功能属性要求 | 第78-81页 |
4.3.6.1 数据通信上的变化 | 第78-79页 |
4.3.6.2 执行序列上的变化 | 第79-80页 |
4.3.6.3 非功能的数据转换 | 第80页 |
4.3.6.4 运行平台上的限制 | 第80-81页 |
第五章 Pcanel系统设计 | 第81-99页 |
5.1 模型与框架的设计 | 第81-94页 |
5.1.1 Pcanel计算模型 | 第82-83页 |
5.1.1.1 基于通信的顺序进程模型 | 第82页 |
5.1.1.2 连续时间模型 | 第82页 |
5.1.1.3 离散事件模型 | 第82页 |
5.1.1.4 过程网络模型 | 第82-83页 |
5.1.1.5 同步数据流模型 | 第83页 |
5.1.1.6 服务质量调度模型 | 第83页 |
5.1.2 Pcanel计算模型的分级组合 | 第83-85页 |
5.1.3 Pcanel构件 | 第85-91页 |
5.1.4 Pcanel构件连接器 | 第91-94页 |
5.1.5 Pcanel构件框架 | 第94页 |
5.2 Pcanel构件转化的形式化描述 | 第94-98页 |
5.3 Pcanel数据结构 | 第98-99页 |
第六章 实例研究 | 第99-111页 |
6.1 实践过程 | 第99-102页 |
6.1.1 介绍 | 第99-100页 |
6.1.2 问题 | 第100-101页 |
6.1.3 解决方案 | 第101-102页 |
6.2 电子节气门控制 | 第102-110页 |
6.2.1 功能模型设计 | 第103-106页 |
6.2.1.1 混杂系统模型 | 第103-104页 |
6.2.1.2 连续系统模型 | 第104-105页 |
6.2.1.3 控制模型 | 第105-106页 |
6.2.2 结构模型设计 | 第106-110页 |
6.2.2.1 实时调度模型 | 第107-108页 |
6.2.2.2 分布式容错模型 | 第108-110页 |
6.3 小结 | 第110-111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1-116页 |
7.1 总结 | 第111-114页 |
7.1.1 主要创新点 | 第112页 |
7.1.2 相关的项目 | 第112-113页 |
7.1.3 相关的论文 | 第113页 |
7.1.4 相关的著作 | 第113-114页 |
7.1.5 软件著作权 | 第114页 |
7.1.6 相关的专利 | 第114页 |
7.2 进一步工作 | 第114-116页 |
7.2.1 进一步完善构件设计 | 第114页 |
7.2.2 安全性扩展 | 第114-115页 |
7.2.3 异构平台模型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