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 第1-22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无源光网络技术发展概况 | 第10-14页 |
1.2.1 发展历史 | 第11-12页 |
1.2.2 三种技术的特点 | 第12-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3 EPON应用前景 | 第17-18页 |
1.4 EPON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存在的问题 | 第18-20页 |
1.4.1 突发接收问题 | 第18-19页 |
1.4.2 动态带宽分配(DBA) | 第19页 |
1.4.3 实时业务的传输质量 | 第19页 |
1.4.4 EPON的安全问题 | 第19-20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20-22页 |
第2章 EPON系统概述 | 第22-34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EPON系统的基本结构与特性 | 第22-28页 |
2.2.1 EPON基本结构 | 第22-23页 |
2.2.2 EPON各部分的功能要求 | 第23-24页 |
2.2.3 EPON的主要特性 | 第24-28页 |
2.3 EPON的体系结构 | 第28-30页 |
2.4 MPCP协议 | 第30-33页 |
2.4.1 MPCPDU | 第31页 |
2.4.2 GATE/ REPORT机制 | 第31页 |
2.4.3 测距与时延补偿 | 第31-32页 |
2.4.4 MPCP发现处理过程 | 第32-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EPON OAM协议的研究 | 第34-42页 |
3.1 引言 | 第34-35页 |
3.2 EPON OAM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35-39页 |
3.2.1 EPON OAM的结构 | 第35页 |
3.2.2 OAMPDU | 第35-36页 |
3.2.3 EPON OAM基本功能 | 第36-39页 |
3.3 EPON OAM功能的设计方案 | 第39-41页 |
3.3.1 EPON OAM功能总体结构 | 第39页 |
3.3.2 链路检测功能的设计要点 | 第39页 |
3.3.3 远程错误指示功能的设计要点 | 第39-40页 |
3.3.4 远程回环功能的设计方案说明 | 第40-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EPON系统带宽分配算法的研究 | 第42-64页 |
4.1 现有的 EPON带宽动态分配技术简介 | 第42-46页 |
4.1.1 Glen Kramer等的带宽分配算法 | 第43-45页 |
4.1.2 M.Ma,Y.zhu and T. H.cheng的 BGP算法 | 第45页 |
4.1.3 S.Choi and J. Huh提出的多业务动态带宽分配算法 | 第45页 |
4.1.4 Chadi M.Assi等提出动态带宽分配算法 | 第45-46页 |
4.2 基于固定长度的带宽分配算法 | 第46-50页 |
4.2.1 帧结构 | 第46-48页 |
4.2.2 MAC协议描述和带宽分配算法 | 第48-49页 |
4.2.3 性能分析 | 第49-50页 |
4.3 基于 Diffserv的支持多业务的混合带宽分配算法 | 第50-62页 |
4.3.1 区分业务模型( DiffServ) | 第50页 |
4.3.2 业务分级 | 第50-51页 |
4.3.4 MPCP协议 | 第51-54页 |
4.3.3 ONU的队列管理及调度规则 | 第54-56页 |
4.3.5 混合带宽分配算法 | 第56-58页 |
4.3.6 仿真模型及性能分析 | 第58-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5章 EPON生存性分析 | 第64-72页 |
5.1 引言 | 第64-65页 |
5.2 EPON树形自愈保护结构及生存能力分析 | 第65-69页 |
5.2.1 树形自愈保护结构 | 第65-67页 |
5.2.2 保护倒换机制及生存能力分析 | 第67-69页 |
5.3 EPON自愈环结构及生存能力分析 | 第69-71页 |
5.3.1 自愈环结构 | 第69-70页 |
5.3.2 保护倒换机制 | 第70-71页 |
5.3.3 生存能力分析 | 第7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