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揭开公司面纱规则在审判实践中的运用
引 言 | 第1-7页 |
一、 揭开规则的涵义及法理 | 第7-14页 |
〈一〉传统的公司法人制度及其发展 | 第7-8页 |
〈二〉揭开规则的涵义 | 第8-9页 |
〈三〉揭开规则中股东直接责任的法律性质 | 第9-10页 |
〈四〉揭开规则的理论基础 | 第10-12页 |
1 民法基本原则是揭开规则的理论依据 | 第10-11页 |
2 法律正义是揭开规则的价值基础 | 第11页 |
3 揭开规则实质的法理依据就是债的理论 | 第11-12页 |
4 揭开规则是公司法人制度构建的本质要求 | 第12页 |
<五>我国公司人格理论的缺陷 | 第12-14页 |
二、 国外审判实践中揭开规则的运用比较研究 | 第14-22页 |
〈一〉美国 | 第14-17页 |
1 法庭最常用的理由 | 第14页 |
2 法庭要考虑的两个基本标准 | 第14-15页 |
3 法院适用揭开规则的几种情形 | 第15-17页 |
〈二〉英国 | 第17-18页 |
1 英国的立法规定 | 第17页 |
2 法院适用揭开规则的情形 | 第17-18页 |
〈三〉德国 | 第18-19页 |
1 分离原则是一般原则,直索责任为例外 | 第18页 |
2 法院严格的判断标准 | 第18-19页 |
〈四〉日本 | 第19-20页 |
1 判决依据 | 第19页 |
2 司法实践中的适用情形 | 第19-20页 |
〈五〉比较分析 | 第20-22页 |
三、 我国对揭开规则的制度实践与探索 | 第22-30页 |
〈一〉立法现状 | 第22-23页 |
〈二〉相关司法解释及评价 | 第23-28页 |
〈三〉征求意见稿的探索及评价 | 第28-30页 |
四. 我国对揭开规则的审判实践与探索 | 第30-45页 |
〈一〉法院审判中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二〉常见的滥用公司人格的案件类型与分析 | 第31-41页 |
1 出资瑕疵型 | 第32-34页 |
2 人格混同型 | 第34-36页 |
3 一人公司型 | 第36-38页 |
4 滥用公司形式型 | 第38-39页 |
5 未尽清算义务型 | 第39-41页 |
〈三〉几个法院审判实践中的探索 | 第41-45页 |
1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对适用标准的探索 | 第42-43页 |
2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对适用情形的探索 | 第43-44页 |
3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对审理程序的探索 | 第44-45页 |
五、 揭开规则在审判实践中运用之构想 | 第45-54页 |
〈一〉实体规范之构想 | 第45-49页 |
1 更新观念,不拘形式,充分发挥规则的实用效能 | 第45-47页 |
2 司法实践中应确立的几项原则 | 第47-48页 |
3 审判中应明确的构成要件 | 第48-49页 |
〈二〉程序运作之构想 | 第49-52页 |
1 管辖法院 | 第49-50页 |
2 当事人 | 第50-51页 |
3 举证责任的分配 | 第51页 |
4 判决的适用效力 | 第51-52页 |
5 健全司法建议制度 | 第52页 |
〈三〉司法主体之构想 | 第52-54页 |
1 严格遴选法官,审理公司案件专业化 | 第52-53页 |
2 发挥最高法院的指导和监督职能 | 第53-54页 |
结 论 | 第54-55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